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万水千山挡不住团圆

大众日报 2018-02-18 05:46 大字

□本报记者卢昱

日历一页页翻动,表针一圈圈奔走,时间的鼓点踩到春节。

潜伏在中国人骨子最深处的故乡记忆,被重新激活。“回家过年”,仿佛候鸟基因里的律动,让东西南北的游子心动。

阖家团圆,辞旧迎新,洗荡着旧年的不如意,更令人期盼着新年的盎然生机。

作为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先民们在岁末时庆丰收的浓重痕迹。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农业文明的进步,催促着春节的演变。古时人们把谷子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年”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一个“禾”字,下面一个“人”字。用一人背负着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在《谷梁传》中,便有了“五谷皆熟,为有‘年\’”的记载。

庆丰收,是保证人吃饱,“过年”更表达着先民们要过好日子、合家平安的殷切期望。尤其是盛传的驱赶年兽方法: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走亲访友道喜问好。这让“过年”透露出除阴辟凶的文化逻辑。

追溯起源,可在《山海经》中找到蛛丝马迹。传说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山上有一株枝干盘旋三千里的巨树,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众鬼出入的门。门口由神荼、郁垒二神把守,凡有想逃出去作孽害人的恶鬼,二神便用苇索捆去喂虎。

由此,古人会在一年中阴气最重的除夕之夜,仰仗着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威力,或书其名,或画其像置于门户,震慑诸方恶鬼。贴门神、春联的习俗由此找到脚本。这些做法,还包含了古人对时令的阴阳交替观念,并在万水千山的演绎中,形成长传未泯的节日情结。

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到西汉正式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古时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而最晚采用的是“春节”一词: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作为正月岁首的春节,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悠久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主要包括腊八、祭灶、扫尘、年节食品备办、洗浴、装饰门庭、团年、守岁、压岁钱、爆竹迎年、拜天地祖先、拜年、贺年、送穷与祭财神、人日、迎春等。活动的时间,也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跨越十余天。

作为中国最盛大的民俗节日,春节包容着中国人探索自然、追求幸福的宇宙观,更浸透着家族团圆的人伦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春节传说源远流长,习俗吉祥喜庆,在装点新春景象的同时,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乐观自信、奋进向上的执着情怀。

新闻推荐

移民搬迁新区里的藏历新年

据新华社西宁2月16日电(记者白玛央措)“愿你在新的一年穿上最美丽的锦缎,吃到最美味的食物,行有坐骑,坐有地毯,所到之处万事如意……”一段祝福语罢,簇拥在长辈周围的孩子们捧起一双双小手等待罗萨(藏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