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过年就是过团圆 □唐剑锋

拂晓报 2018-02-14 16:55 大字

在国人的眼里,年是最大,最神圣的节日,什么节日也没有春节重要。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是男女老幼“一个都不能少”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年也是民族风情最全、最讲究的节日,年是一种民俗,流传了几千年;年还是传统文明最全的文化盛宴,又叫年文化。

过去过年,缺东少西,过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大餐,解解馋,是人们一年中最大的心愿,是盼年的一大理由。现在的日子,好过了,想吃什么,随时就可以吃什么;想穿什么,随时就可以买什么;谁家也不再为吃的穿的用的发愁,那人们盼过年,究竟图的是什么?

在国人眼里,过年图的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一家人老老小小吃什么并不重要,穿什么并不重要,喝什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团圆是过年最大的期盼,也是所有父母的心愿;留在外地的儿女们,也总是能理解父母的心,所以,在中国,“回家过年”,便成为一种孝道。《现代汉语词典》上,中国人对“团圆”一词儿的解释是:一家人全部在一起,“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因为工作或其它原因,而不能回家过年,老人在三十中午、三十晚上、初一早上的饭桌上,都会摆上一个碗、一双筷子、一个酒盅,以示团圆。

有人说:团圆才是过年的滋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千里迢迢“回家过年”的最大理由,更是每年春运最壮丽的景观。就是一票难求,为了能回到父母身边过年,身在外地的游子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哪怕转机、转船、转车、转大巴,也要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到家;在外地的游子回到家,父母就是嘴上说“这么不好买票,就不要回来了”,心里总是洋溢着一番喜悦。若是真有“充分”的理由不能“回家过年”,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也总是惦记着,始终放不下,就是年三十的肉、大年初一的饺子,也全都没有心思吃,也吃不出味来。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最大的民俗,叫做“吃团圆饭”。“团圆饭”什么时候吃,却大有讲究;“团圆饭”就是年三十的中午饭,年三十的晚上饭,这两顿饭全家人“一个都不能少”,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才叫“团圆饭”。现在,谁缺年三十中午的肉,年三十晚上的饺子,大年初一的饺子?就是图一种喜庆,团圆的喜庆。团圆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什么都香,吃什么都甜如蜜;日子的酸甜苦辣,学习的艰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统统都没有团圆重要。

中国人过春节,过去“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最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前,大人喝着,小孩闹着,本身就会透露出那么一股喜庆的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之一。“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今天,人们过年,“吃”早已不再是主要内容,儿子为父亲斟一杯酒,孙子给爷爷沏一壶茶,外孙子给姥爷递一块糖,这种天伦之乐,才是年的全部意义,全部内涵。

团圆不仅是一种喜庆,更是作为儿女们的一种孝道。今天,年过六十,就算你身在农村,也有养老保险作保障,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为了生计发愁;他们最渴望儿女长大了,能够“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只有全家人“一个都不少”的年,才是父母期盼的年,才能过出年的气氛,才有年的味道。

纵观中国年,至少已经过了四五千年,正是因为团圆作为核心内涵,才能够打动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人;让年俗流传至今,让年文化在发展中充实,在充实中发展,历久弥新,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以团圆为传承的年,就是时代再进步、再发展,也总是能带给人新意。

新闻推荐

北京警方公布西单大悦城持械伤人事件调查情况 嫌犯因工作纠纷报复社会

据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记者卢国强)北京警方13日公布西单大悦城商场持械伤人事件调查情况。据调查,嫌疑人朱某某中学辍学后长期离家,先后在河南、江苏、河北等多地打工谋生,并沉迷于网络游戏。因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