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印章 为何一跃成为史上最贵印章?

西安晚报 2018-01-21 04:42 大字

“为五斗米折腰”印章的印面“为五斗米折腰”印章“为五斗米折腰”印章拓印

近日,晚清篆刻大家赵之谦所刻“为五斗米折腰”自用印在嘉德拍卖行拍出1200多万元的天价,一跃成为史上最贵石质印章!此景因和篆刻家生前“终岁奔走,卖衣续食”的生活窘境形成巨大反差,从而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文/石安

“为五斗米折腰”是晚清篆刻大家赵之谦所刻朱文印成熟之作。本文试图从篆法、章法、刀法等三个方面来解读这方传世之作,为何会在当代受到这样的关注和热议。

“为五斗米折腰”是赵之谦在光绪初年担任江西鄱阳知县时所刻,当时赵之谦虽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却受困于官场昏腐黑暗而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又因需养家糊口而身不由己屈身权贵,由此内心矛盾重重郁郁不得志。于是他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隐居的陶渊明,于是便刻了这方“为五斗米折腰”印,以表其两难心境和郁闷之情。

从篆法看,赵之谦成熟期的朱文印篆法深受邓石如、吴熙载的影响,并践行他们“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力求篆法上将书法的笔墨书写意味在印石上加以完美再现,比如线条的粗细变化、起收转折等处的方圆处理、线条相交处的类似洇墨效果等等。同时,赵之谦又在吴熙载婀娜妍秀的印风基础上,进一步把线条处理得更加刚健遒劲和富于变化,形成更接近于汉印古风苍朴浑厚的特点。当我们看“为五斗米折腰”这方印时,可见印面文字采用标准小篆书体处理,字体取长势,上紧下松,弧直并举,使印文线条更显刚健劲挺和富有弹性,可以充分感受到赵之谦毛笔拟稿篆字妍秀健挺的原貌。

在章法上,此方印是典型的印章章法——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章法布局。细观此印,可以发现赵之谦在该印的章法方面穷尽巧思,主要体现在对角呼应、疏密对比、穿插挪让、印边残破等方面。赵之谦的印章很注意随势穿插挪让,以求气韵生动,细看之下极为讲究。此印章大量穿插挪让可谓经典:“五”和“为”字相互挪让,“五”和“米”的下方笔画穿插粘连、“斗”字下方和“米”字竖笔上方的穿插等等,构思极为巧妙。同时,赵之谦的朱文印十分注重线条粗细变化,甚至不惜通过印文线条粗细强化后的笔断意连,来追求其遒劲的线条效果。为了达成印边与印文线条和视觉方面的协调统一,赵之谦又往往对印边施以大量的残破处理,通过巧妙的残破使整方印的风格浑然一体。如“为五斗米折腰”一印的每个字都有笔断意连的情况,四条印边都有大量残破以求整体协调,使整方印风具有高古的残破之美。

刀法方面,赵之谦以钝刀硬入之法刻印,特点为浑厚苍劲。他运刀时腕力十足,刀锋入石更深,深刻而非浅削,以求劲挺浑厚、淳朴老辣的线条效果。在“为五斗米折腰”这方印上可以明显看到刻刀入石角度几近垂直,得益于这种运刀之法,这方印作看起来气势磅礴,苍劲豪迈。最后,品赏赵之谦的印章,最好要结合其刻印的具体背景去品赏。

因为赵之谦刻印有一个明显特点是“借印抒怀”,印章往往是他有感而发、借以表达自己情感和际遇的重要载体。他往往会在边款上对刻此印时的境遇、情感、心得等等做补充描述,赵之谦的许多印作甚至可以把其印面看作标题,把边款视作抒情短文或一篇完整文章来品读。当我们在读赵之谦印时,把读印面和读边款紧密相连,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品赏他的印作,并更有收获。

此次“为五斗米折腰”一跃成为史上最贵石质印章,正是因为该自用印集中体现了赵之谦印章的以上美学特点。

新闻推荐

卷叶吹为玉笛声

永陵石刻乐舞的吹叶伎位于棺床西五。顾名思义,吹叶就是吹树叶。其原理是将口腔当成共鸣箱,叶片作为簧片,通过气息的控制,与唇舌、手指的配合,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从而发出高低强弱不同的音响。严格说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