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公益诉讼让检察机关成为“打假人”

齐鲁晚报 2018-01-20 14:02 大字

□史洪举

1月17日,最高检察院下发《关于加大食药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力度的通知》,要求把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作为线索摸排工作的重点。通知强调,经过诉前程序,消费者协会等组织不提起诉讼的,食药监、质检等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公共利益仍然处于受损害状态的,检察机关要坚决提起诉讼。对于食药领域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检察公益诉讼可以探索提出惩罚性赔偿的诉讼请求,增加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成本。

这种检察公益诉讼,主要指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检察机关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笔者认为,在食品、药品领域欺诈行为多发,消费者权益屡受侵害的现实背景下,由检察机关及时承担公益诉讼职能,无疑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助推形成“天下无假”的消费市场环境。

食品药品领域的制假售假、欺诈销售、虚假宣传现象一直难以杜绝。而且,这种制假售假行为不仅直接侵害消费者的财产权益,更有可能侵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可谓“谋财害命”。但面对强大的商家和日益提升的制假售假水平,普通消费者可能根本无法辨识真伪,一不留神就成为受害者。退一步而言,即便消费者知道受到欺诈,购买的系假冒伪劣产品,也难以如愿获得赔偿。即囿于时间、金钱等限制,加之商家在委托律师巧舌如簧的辩白下,消费者很可能败下阵来,自认倒霉。

也就是说,虽然根据法律规定,受到欺诈和虚假宣传侵害的消费者有权获得“假一赔三”乃至“假一赔十”的赔偿,但这种纸上权利很难成为看得见的真金白银。现实中,真正能够获得赔偿的,很可能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以此为业的“职业打假人”。遗憾的是,一些“职业打假人”剑走偏锋,采取调包产品等方法构陷或敲诈商家,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逐渐失去公众认可。

检察机关拥有法律监督、调查取证、获取执法机关案件线索和信息的法定职能和权力,充任“公益诉讼人”,与其本身的法律地位相适应。此外,检察机关拥有相应的人才团队、硬件设备等,具有向违法行为说不的天然能力。可以说,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比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有更强的诉讼能力,甚至还可以将失职不作为的监管部门告上法庭,或者将违纪线索移送至纪检监察部门。

值得说明的是,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并非检察机关越俎代庖,直接索赔,而是指其替消费者“出头”。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已为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生效裁判认定的事实,因同一侵权行为受到损害的消费者起诉的,原告、被告均无需举证证明,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这等于在相同的食药品欺诈、虚假宣传中,检察机关已经为普通消费者铺好了索赔之路,只要能证明购买过同类产品,消费者就可以向违法商家索赔,无需再大费周章。可以设想,有了检察机关这样的“职业打假人”,商家的违法成本将更高,人们的消费环境将得以有效净化。

新闻推荐

武汉数名男子凌晨殴打他人并打伤处警民警 警方刑拘5人

1月19日凌晨,数名男子在湖北武昌一歌城门口除殴打他人外,还打伤了前来处警的民警,妨碍民警执法。2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武汉市公安局了解,目前,5名涉案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被抓获的部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