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从那些“速朽”的书籍说开去

潍坊日报 2018-01-19 09:21 大字

◎徐炳涛日前,图书咨询机构“开卷”发布了一份滞销书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从2014年1月到2017年10月,综合国内实体店、网店及零售3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

将近一半的图书,年销量不到10本,这个数据闻之难免令人惊讶。原来,书店里那些汗牛充栋琳琅满目的书籍,近半是“打酱油”的角色,是典型的低质、无效供给,很快就会被扔到故纸堆里去。由此,一方面容易让人想到国人的阅读量太少;另一方面,也难免引发思索,那些乏人问津的图书究竟从何而来?

曾经一个网络段子里讲: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著书立说,本是好事,但著书立说并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事,让现代人讲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固然太难,但起码也应该有一颗敬畏之心、一种严谨精神、一份辛勤付出,仔细研究,认真撰写,反复打磨。如此,方能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随随便便出一本书,不但没有市场,也是一种浮躁的行为。

古人对著书立说是当大事来看待的。《左传》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准则;“立功”,即为国建功立业;“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亦指著书立说。所以,文人每以“立言”为终身要务,著书立说必以至诚之心对待,以期名传后世、流芳百代,正如曹丕《典论·论文》里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我们看到,那些鸿篇巨制、千古名篇,至今仍然在为中华民族提供着丰厚的精神滋养。

时至现在,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写书早已不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市场上的书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生活中写书的人也并不少见。小品里宋丹丹都在调侃,“倪萍写了一本书叫《日子》,我也写一本叫《月子》。”写书的人多了,写书的敬畏心也大打折扣。东拼西凑,“攒”一本书,相当常见。“攒”也就罢了,好歹也应该“攒”得认真一点、精致一点,但做不到的也很多。所以有人说,现在书多了,好书却少了。如果谈论写书是为追求不朽,或许嗤之以鼻者会很多,甚至被人当成笑料。至于出版,对很多人来说,不过就是金钱、人脉、资源的问题。有需求就有市场,这里面有很多产业链。有人为评职称需要出本书,有人为政绩需要出本书,有人为归拢自己的文章需要出本书,有人为满足个人爱好需要出本书……需求旺盛,这是一门生意。笔者案头就有好几本类似书籍,友情赠送。里面的确有精品之作,一看就下了功夫,付出了心血;但也有一些泛泛之作,一看就是速成品,营养匮乏。笔者邮箱里也经常收到一些邮件:“作为新闻工作者,您是否需要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请联系我们。”也不知道对方哪儿搞到的个人信息。古人讲“开卷有益”,现在看来,很多“速成书”是开卷无益的,至少益处不大,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当下,无人问津实属正常。

书籍永远是“内容为王”的东西。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著书立说还是需要敬畏之心,需要匠心打磨。速成者易速朽,即使包装华美精致,最终的去向还是废品收购站。

新闻推荐

河南:郑州职工医保年度报销限额提高至55万元

新华社郑州1月18日电河南省郑州市近日全新修订的《郑州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规定,自2018年起,参保职工年度报销限额由32万元提高至55万元。医保新政对职工医保的待遇标准进行了大幅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