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忘年之交的因缘际会

西安晚报 2018-01-12 05:43 大字

□任崇喜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1072年五月,杭州城迎来了新一任太守——世称“古灵先生”的陈襄。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曾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也因此为王安石所忌而外放。

巧合的是,就在前一年十一月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屡受陷害和排挤,苏轼自求离京外任。宋神宗几经考量,亲笔作出御批,着苏轼做杭州通判,也就是州府长官的行政助理。

陈襄儒学功底深厚,也很有才干。他18岁进入福州城读书,25岁进士及第。他与陈烈、周希孟和郑穆在福州倡导儒学,被人合称为“海滨四先生”。宋神宗即位后,陈襄曾奉命出使辽国。辽国轻视北宋,就席时“设小座招待”。陈襄愤怒不已,据理力争,决不就座。也正因此,陈襄名噪天下。

陈襄与王安石同年中进士,比王安石还大4岁,小他19岁的苏轼,此时俨然是个小弟弟。陈襄没有把苏轼当作下属看待,而是作为忘年交。

“逍遥为吏厌衣冠,花谢还来赏牡丹”,陈襄在杭两年多里,将公务一切从简,公务之余经常请苏轼赏花、出游、宴饮等,苏轼著名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是他们唱和的产物。

他们在政治上有共同语言,感情上容易沟通。如苏轼在常州、镇江出差,还挂念陈襄:“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入菲。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陈襄在和诗中写道:“春阴漠漠燕飞飞,可惜春光与子违。半岭烟霞红旆入,满湖风月画船归。缑笙一阕人何在?辽鹤重来事已非。犹忆去年题别处,鸟啼花落客沾衣。”

他们志同道合,配合默契,为民办事,广有口碑。杭州“虽号水乡,而其地斥卤,可食之水常不继,唐相国李长源旧为六井,引西湖以饮民”。他们任职杭州时,“六井与沈公井,例皆废坏”。陈襄与苏轼共同探讨重修方案,并选差僧仲文、子珪、如正、思坦专门负责。修完既毕,“岁适大旱,民足于水,为利甚博”。

1073年底至1074年夏天,苏轼奉命去苏、常、润、秀四州赈灾济民,途中不停地给陈襄寄诗。“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老去的是容颜,不老的是惦念。

1075年七月,陈襄离杭州任,与应天府的杨绘对调。即将离杭前,陈襄夜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有美堂。是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美不胜收。苏子即席吟词。陈襄离任前后,苏轼写了五首词送别。“且尽一樽,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可见满腹的离愁别绪。

陈襄离开杭州时,苏轼同舟送他到临平,并在舟中作词:“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这已是凄然相别了。诗人以杭州临平山上的高塔来象征别后自己伫立远望的形象,再以秋雨也有晴时和自己的别泪不干做比较,二人友谊的深厚可以想见。陈襄离杭后,苏轼被调往密州,两人仍有诗作相和……

1080年三月十一日,陈襄因病卒于开封,移葬常州宜兴县安定乡。21年后,经历人生起起落落的苏轼被赦还,在归途中死于常州。

这两位忘年之交,终于在常州这一土地上又“相会”了。

新闻推荐

“志愿者”侯振国公益路上收获满满 得到的远远多过付出

他是队员口中的“侯队长”,是孩子口中的“侯叔叔”,是失独老人的“好儿子”,他一手组建了霸州侯振国爱心团队。9年,从1人到2060人,7个慈善办事处,5项救助金,每月募集的善款由1.2万元发展到了35万元,累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