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直面乡村治理五大短板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7-12-15 16:41 大字

短板一:农村空心化与乡村参与

乡村人口从2005年的近7.5亿减少为2014年的约6.2亿,农村空心化趋势日益明显。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三留守”群体参与意愿与能力有限,导致乡村治理主体缺失,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乏力。部分乡村甚至连村两委换届选举都缺乏合适人选,班子成员老龄化日益严重,只能勉强扮演“维持者”的角色。

短板二:土地分利化与乡村廉洁

农村土地资源成为“香饽饽”,也成为“蝇贪”高发地带。

一些农村村级权力尤其是村主任和支部书记缺乏有效监督,在频繁的土地流转或者征用过程中以权谋私。

短板三:村级黑恶化与乡村稳定

与“小官大贪”相交织,村级权力灰色化甚至黑恶化有所抬头,一些地方村霸问题较突出。

短板四:维权信访化与乡村法治

农村法律服务比较缺乏,农民缺少有效的维权方式,更多地采取信访而非法律途径来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信访不信法”。

短板五:文化多元化与乡村风气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农村社会文化风气呈现多元化,但在部分地区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财富的有效积累,反而使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

“微创新”多元探索乡村善治

为回应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村民参与难题,一些地方尝试将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提升乡村治理的参与力。如理事会、议事会、政经分离模式。

针对各地屡屡出现 “小官大贪”“村霸”等问题,一些地方采取诸多措施来加强农民的监督权、管理权和决策权,以 “权利制约权力”,如监委会模式。

针对农民权利观念增强却“信访不信法”,一些地方探索自治、法治与德治三合一,提升乡村治理的法治力。

对于农村不良社会风气滋生的问题,一些地方将传统的家规家训家风和奉献乡里的乡贤文化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致力改善微环境,增强乡村治理的文化力。

面对基层社会的种种矛盾,许多地方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比较“接地气”,但是不一定“接天线”。对于这样的尝试,国家相关部门应当营造创新环境,允许试验试错。与现行法律、政策相适应的改革,要加以鼓励;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要加以支持,并以此为依据逐步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符合实际需求的,要及时“纠偏”,以更积极稳妥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任路《半月谈》

新闻推荐

2017年中国反腐“成绩单”

●福建武夷山市纪委组织的检查组人员在武夷山度假区一家私人会所进行公款消费检查(2014年9月1日摄)。●拼版照片:上图为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晨光村一处占地500多平方米、有26个墓穴的违章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