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微信钱包”破解不了执行难
一则“扫码执行”视频在网间热传——近日,苏州吴江法院出动12名干警执行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被执行人董某声称没钱,法官在对董某强制搜查时发现,其手机中微信钱包有余额855.74元,当即拿出收款二维码扫码转账。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如此认真细致而富有力度的上门执行,表现出一种可贵的责任感与“创造性”,这股拼劲当然值得点赞。不过,稍微了解一下相关细节就会发现,这次“兴师动众”的强制执行其实收效甚微,巨大“反差”再次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执行难的严重性。按照法院判决,被告应赔偿申请执行人28万多元,而此次干警从被告那里“执行”来的钱,连执行标的的零头都算不上。在判决生效已一年多时间里,不止从事一种生意的被告依然与他人保持着频繁的资金往来,最多一次收到的款项达数万元。其间,如果法院能在“关键节点”及时出手,判决执行效果恐怕要好得多,至少不至于陷入如今这般尴尬的境地。
无独有偶。近日,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唐山“教科书式老赖”事件又有新“进展”——被撞成植物人的老人惨然离世,“老赖”将面临更严厉的追责。在判决生效两年多的时间里,面对急需用钱救命的被撞老人,被告不仅拒不赔钱,还“从容不迫”地通过“离婚”“赞助”等手段转移财产。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样应该指出的是,如果法院能在“关键节点”及时出手,判决执行效果恐怕要好得多,被撞老人可能会得到更充分的救治。
“错失”某些“关键节点”绝非法院的本意。这种“错失”虽关乎判决执行的速度与力度,但总体而言其实是一个执行精度的问题。“关键节点”判定与把握并非易事,这需要大量精准的数据做支撑。从理论上说,法院获取与执行相关的各项数据似乎已不成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全面收集、系统分析并精确运用相关数据,仅凭法院一己之力显然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有一个全覆盖的大数据平台,包括法院、公安、铁路、民航、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各方信息,打破信息壁垒,各方可依法查阅,达成低成本乃至零成本的数据资源实时共享。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各方形成合力,在各自领域依法依规对“老赖”施以“熔断式”信用惩戒,最大限度地配合法院执行生效判决,最大限度地挤压失信行为的生存空间。唯有如此,针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所谓联合惩戒机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还需要考虑个人隐私保护等多方面事项,这更能说明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它也将带来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以数据实时共享的大数据平台凝聚社会治理合力、达成社会治理精准化的愿景已清晰可见。也许用不了多久,判决执行就不再是难题,司法干警们也不必以上门扫码的方式进行强制执行了。
新闻推荐
□记者冯劼辽宁抚顺“女德班”事件日前引发争议。昨日,抚顺市教育局回应称,“女德班”系无证私自授课,其教学内容存在有悖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将予停办,所有学员立即遣散。(中国网12月4日)女德班,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