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支付能力不能再坐而论道了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年度发展报告2016》。从各地情况看,有13个统计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可支付月数已不足1年,而黑龙江省的累计结余已为负数,赤字232亿元。
赤字的烦恼、“穿底”的风险,叫人为老有所养问题捏了把汗。不过,理性认识养老金支付能力,先得看到两个基本点:一是,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并不算大。二是,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亏空的现象未必会转相染易。黑龙江省既有重工业国企扎堆而致的“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因素,亦有青壮劳动力“孔雀东南飞”后抚养比逆变的现实肇因。这种经济性失衡的问题,其实一定意义上是养老保险非全国统筹状态下的制度失公。
总的来说,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区域性“穿底”,既不能代言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命运,亦不能推而广之到其他地区。但它确确实实为养老金支付能力提了个醒:若再不采取行动,“穿底”风险未必不会呈现蔓延态势。就比如说,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20多年前建立的,当时人口抚养比是5:1,而今已经持续下降到2.8:1。
现在,口舌之争应止歇了。放眼全球,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应该在养老保障中各自具有合理的比例。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少数舆论曲解其为“甩包袱”,这是个误会,丰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供给的养老保障思路,只是来得有一些晚,而以企业年金为主的补充养老保险,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是强大的“第二支柱”。
因而,人们对养老保障三支柱有基本认知,是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前提共识。托底的养老金支付能力不能再纸上谈兵了,如果继续推诿扯皮、任性博弈,小麻烦也许会迁延成大问题。(摘自光明网)
新闻推荐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国家战略。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火如荼。“丝绸之路”的定义何时产生?这条交通路线什么时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