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两地书 一世情

桂林晚报 2017-11-22 19:07 大字

徐俊霞

父亲和母亲相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父亲在江城武汉服兵役,一年回不了一次家,母亲最先见到的是父亲的照片。

乡下有订婚的习俗,母亲问未来公婆:“他不在家,这婚怎么订?”婆婆说:“这好办,你和他妹妹照张像,到家里来吃顿饭就妥了。”直到结婚,父亲和母亲都没有拍过一张合影。一个南,一个北,两个人就这样成了一对未婚夫妻。

逢年过节,到婆家做客,母亲心里总是不踏实,这人还没见着黑的白的,咋就成了人家的媳妇?思来想去,她要了父亲部队上的地址,琢磨着给父亲写信。

回到家,母亲就犯了愁,家里兄弟姐妹多,加上她脑瓜笨,没上几天学就退学了,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她不认识几个字,这信可怎么写?三姨妈看出了母亲的心思,张罗着帮她写信。

信寄到部队,父亲拆开信,还没来得及细看,先掉出一张照片:是母亲的一张二寸小照,身着碎花上衣,一头利落的短发,清秀的瓜子脸。父亲是收信必复,字字句句斟酌,压根不晓得母亲的信是找人代写的。

要好的战友看到母亲的照片,直夸父亲傻人有傻福,找了个漂亮媳妇。父亲向战友抱怨,每次给母亲写信,来来回回都是那么几句过年的话:你好吗?身体好吗?家里老人好吗?长此以往都不知道写什么了。战友说,这有何难,下次我帮你写。

每次战友帮父亲写信,父亲都要仔细“审查”,有一次训练紧张就疏忽了,把信寄走了,才想起自己没有看。信寄到母亲手上,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父亲在信上说要分手,母亲心里先是刀绞一般地痛,后一想,分就分吧。任凭婆家人怎么劝,她再也不与婆家人相认。

母亲把父亲寄来的照片一张张整理出来,狠狠心回寄给他,以为两个人就这样结束了。两个多月没收到母亲的信了,父亲天天盼、夜夜等,没想到盼来的竟然是一封绝交信。那一刻,父亲心慌得厉害,部队那么艰苦的条件,他都挺过来了,母亲的一封书信,却差点要了他的命。

战友吓坏了,忍不住告诉父亲上封信的内容,不过是想跟未来嫂子开个玩笑,没想到玩笑开大了,人家姑娘认真了。父亲向领导请假回去探亲,可是部队不是地方,纪律严明,等上级批复下来,黄花菜都凉了。父亲铺开信纸连夜写信,一大清早就寄了出去,父亲怕母亲真的不想和他好了。这封信比先前每一封信写得都认真,每一个字都注入了父亲全部的感情,母亲读到的时候禁不住泪流满面。

父亲和母亲是他在部队服役的第二年认识的,一直到他退伍回家,整整通了四年的书信,才见到真人。

那年春天,父亲和母亲举办了简朴的婚礼。母亲的嫁妆是一个装衣服的箱子,父亲家里穷,连身上的衬衣都是从邻居家借的,接新娘的自行车也是借的,父亲找木工师傅打了一个黑色躺柜,算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具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结婚证像现在小学生的奖状,上面连父亲和母亲的合影都没有,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名字。

婚后,父亲和母亲再也没有分开过,随着我和弟弟的相继出生,他们一起养育儿女,一起赡养老人,他们互敬互爱,不离不弃,携手走过三十余载……他们用代写的情书,成就了一段爱情神话!

下转19版

新闻推荐

展览图片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编辑部、中国图片社选编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