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脱贫攻坚战的一次精神之旅—— 评电影 《十八洞村》

宝鸡日报 2017-11-16 17:43 大字

◎左衡

在 2017年中国电影创作的光谱上,《十八洞村》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影片讲述了湘西十八洞村脱贫的经过,这个村寨正是“***”政策提出的地点。时至今日,村寨人民实现了脱贫目标,而十八洞村的经验则需要总结、提炼,进而推广。这种总结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与社会的范围,甚至也不止于政策和理论,而是应当深入到某个精神的层面,这是我们观看和理解《十八洞村》的前提。该片用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展现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为老百姓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引发人们对于如何脱贫和怎样才能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如果说,电影的原型是关于中国人物质的扶贫,那么电影本身应该是脱贫攻坚战的一次精神之旅。

在文艺的层面,《十八洞村》可以被看作是现实主义美学的一次显影与进步。这里的现实主义不是指传统的文艺理论,而首先是创作的态度和实践的结果。《十八洞村》带给观众的视听经验,与当下普遍流行的影视制作基地所提供的绝不相同,它坚持回到现实存在的地理空间,忠实地记录自然和社会景观,保留和呈现出事物原有的光影色泽。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与红色土壤、绿色梯田、蓝布衣装甚至灰白矿渣,辅以湘西乡音、苗歌苗鼓,这些不可或缺也无法替代的视听要素,都使《十八洞村》具备了近年国产电影中少有的真实感,从而也具备了一定的影像人类学价值。

如果说上述景观是所谓的典型环境,那么剧情不妨视作对典型人物的塑造。王学圻、陈瑾两位资深演技派演员都贡献了精彩的性格角色,既追求乡土气息,又彰显着高于普通的人格。二者的夫妇关系决定了这是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并延伸开来成为家国情怀的载体,同时,王学圻的阳刚与陈瑾的柔韧,也暗合着中国文化传统。

从更现代的文艺观来看,典型环境的部分是转喻的,用镜头里的局部令观众想象到现实存在的整体。影片里到处可以看到主创对“显隐”的精巧处理,如老稻谷和杂交稻所隐含的农作物选择问题,如矿渣土所指涉的矿业问题,如从东南亚归来的农民所反映的亚洲一体化进程,等等。因为这些问题确实出现在中国乡村里,所以影片要写到;因为它们毕竟不是叙事的主干,所以又不能写得太多。火候拿捏得相当好。另一方面,人物和情节有超越现实、进入象征符号的明显意图。影片开头,王学圻饰演的主人公杨英俊在田间插秧时站直身子休息,仰起头来,一只凤凰正从天空飞过太阳,这个影片中最显著的特技镜头显然有其寓意。影片过半时,一众乡民在杨英俊的带领下担土造田的激越场景,也会使中国观众联想到愚公移山的典故。

笔者看来,正是由于做到了以造型为基础、以叙事为核心、以表意为旨归,《十八洞村》才同时具备了内容的丰厚和思考的力度。杨英俊核算自己是否贫困户一场近乎完美地证明了上述观点。他和妻子掀开自家的米箱、酒瓮、菜坛、鱼篓,也确实满着,而当他拉开老旧的电冰箱,里边只有一件色泽黯淡的布玩具。这个细节之所以有力,先是因为在剧情里,杨英俊的孙女“小南瓜”智力残疾,所以布玩具出现在冰箱里是可信的,主创再次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将发现的惊异始终归于自然真实的生活本身;其次因为在中国社会反映里,长期以来,打开米缸和锅盖是检查生活水平的标准程序,该片反其道而用之,格外高明。最后因为它聚焦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殊形态,这种特殊形态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前提下出现,在今天则呈现为每个中国人面对多种多样紧迫感的生存体验,其中有焦虑,也有热望;是痛苦,更是奋发。

《十八洞村》的主题无法用以往常见的机械化思维简单概括,也跳出了贫穷与富裕二元对立的狭隘格局。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演示,《十八洞村》完成了关于“乡土中国”的一次叙述。中国现代化进程仍然要从乡土的逻辑出发、演进,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影片里,青年驻乡干部王申象征了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不能忘记自身的传统。在中国电影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之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种传统有其价值,不能断;同时传统也要在继承中、探索中进步,不能停。该片真切地触动了我们的乡恋乡愁,让我们眺望远方。

新闻推荐

国家话剧院拍摄电视剧《谷文昌》,刘佩琦接棒辛柏青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由国家话剧院出品的电视剧《谷文昌》日前在横店开机。电视剧版在话剧版基础上创作,刘佩琦接棒辛柏青领衔主演,并汇聚雷恪生、奚美娟、韩童生、薛山、刘威等明星。中国国家话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