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放风筝
◎江志伟阳春三月放风筝,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民情俚趣的华夏风情画呀!难怪外国游客们总把“是否到过天安门广场看过或放过风筝”当作一个重要参数来评说北京之旅是否虚行;而英国那位曾经著有《中国科技史》巨著的当代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则更把风筝誉之为“中华民族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风筝其实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从中可以略窥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民族那浪漫的飞天遐想、非凡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科技贡献。风筝的发明人当推鲁班师傅,只不过他当年斧锯之下的风筝全是木竹之作,他为之取名为“木鸢”。木鸢能升空却升不高,能飞行却飞不远,直到中国的另一项世界发明造纸术诞生之后才有了“纸鸢”。至于后来为什么不叫“纸鸢”而代之以“风筝”,这是因为后来纸鸢头上均安上了用竹精制的风笛,声似筝鸣,遂称为“风筝”,是名副其实又极富文化色彩的。
从最早记载有风筝轶事的南北朝李亢的《独异志》中“侯景围台城,简文尝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的记述来看,既有台城之围时的“风筝急报警”,也有楚汉相争时韩信以风筝上的笛声配合汉军大唱楚歌引起项羽军内思乡怨情的“风笛乱军心”,凡此种种,莫不说明:早期的风筝,却是用于战争的。后来的“风筝健体益智说”当然也有案可稽,宋代李石《续博物志》中“春日放鸢,引思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即是。今天的风筝似乎有些“喜逢盛世筝事兴”的态势,风筝节、风筝赛、风筝会之类大型风筝活动越来越多,风筝还被当作商业广告载体而被商家频频利用,中国风筝到异国他邦传经、送宝,这风筝又成了传播友谊、歌唱友情的信物了。
历史上吟诵风筝的诗篇很多,流传在民间大众口头上的风筝歌谣更是多的举不胜举,除了那首大红大紫的河北民歌《放风筝》之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的民歌集成中都少不了几首风筝歌,这个文化现象正好反映了放风筝活动的民间性、大众性和平民性。行文至此,心中不禁一震,便想:值此“中国梦”的时代里,就让“阳春三月放风筝”的歌儿,成为东西南北中老百姓们的多声部的大合唱吧,就让我们走向大自然,去沐浴春风、去放飞遐想、去追逐梦想吧!
新闻推荐
11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启对中国的国事访问,第一站到访故宫博物院。在故宫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中美两国元首以独特的、非正式互动的方式拉开了筹划中美关系未来的序幕。特朗普此行备受国际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