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零担责” 有法律保护了!老人摔倒你现在敢扶不?

玉林晚报 2017-11-08 11:10 大字

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有孩子落水了,要不要下去救?看见有人钱包被偷,要不要站出来指认小偷……在遇到上述事情时,很多人都有出手相助的冲动,但却有所顾虑:做好事不小心误伤他人怎么办?自己受到伤害没人负责怎么办?

《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意味着以后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终于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得以传承,而不怕要承担不良后果了。新规实施一个月,市民反映如何?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采访。

施救与维权两不误,市民提倡尽能力救助

《民法总则》第121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第183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也就是说,救助人在施救时所产生的费用,可以向受助人要求支付必要的费用(比如车费),以此减少救助人的负担。

《民法总则》以立法形式强调了紧急救助行为的“零担责”后,玉城市民对于“扶老人”等救助行为有何看法?11月1日,记者就此问题分别采访了来自医疗、企业、保险等行业的相关人士。部分受访人员表示,有了法律保障,做起好事来“光明正大”了,仿佛吃了“定心丸”。但也有市民认为,虽然立法规定了救助人“零担责”,但是紧急救助行为具有突发性,如何有力证明自己的行为就是“救助行为”,成为维权的难点。

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阿云表示,在生活实践中,作为救助者在向他人表示善意时应该留个心眼,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救助行为。阿云支招,当看到需要救助的人遇到困境时,可以找同行的人或者路边的行人一起上前救助,充分利用手中的手机录像功能留证,也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监控视频为自己“作证”。

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小滕则认为不要盲目去施救,比如摔倒的人可能骨头错位了,不正确的拉拽、搀扶可能造成身体严重损坏的后果,而救助落水人群时应根据自己的习水程度去施救,以防“帮倒忙”。小滕建议,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救助人应该帮忙保护现场,减少受助人在现场受到二次伤害,及时拨打120、119、110等救助电话,等待专业救治。

律师:立法鼓励“好人好事”,是立法进步

“我认为该规定消除了做好事者的后顾之忧,极大地鼓励和支持了见义勇为者的紧急救助行为。”桂金剑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曾小明表示,《民法总则》以立法形式强调紧急救助行为的善意之举不承担民事责任,是一种立法进步。

10月1日之前,法律上如何认定救助人造成受助人后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曾小明称,新规之前,一般适用过错原则来确定各方的责任。《民法总则》第184条为鼓励公民对不负救助义务的他人实施救助,赋予善意施救者必要的责任豁免权,大大降低善意施救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保护好善意施救者。但善意施救者的责任豁免须具备以下要件:第一,行为人为善意救助者,即具有救助他人的善意;第二,行为人实施了救助行为,在他人处于危难或困境中时,采取了紧急救助措施;第三,善意救助者的救助行为不当,造成了被救助者的损害。具有上述三个要件,就可以依据该条规定,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

新闻推荐

江苏取缔无证无照加油站逾3000个

据新华社南京11月7日电(记者赵久龙朱国亮)记者7日从江苏省公安厅获悉,江苏开展成品油市场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一个多月以来,全省拆除取缔无证无照加油站(点)3274个,查获流动加油车452辆,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