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普高中职接轨需要评价制度相通

拂晓报 2017-11-06 16:03 大字

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首次从机制层面明确鼓励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接轨,共同探索全素养人才培养。(10.27光明日报)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两种形式,虽然教育的内涵与培养方向不同,但是其育人的根本宗旨与培养目标趋于一致,即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发展普通阶段学生的文化素养,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普通高等学校以及职业技术院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为培养的基础与形式不同,普通高中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注重基础素养、个性潜能、创新素养教育,而中职教育则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与专项职业能力教育。二者殊途同归,实现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的合作接轨,共同探索全素养人才培养,不仅更有利于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移,更科学地与高等学校接轨,而且更有利于高中阶段学生找到自身发展的切入点,找准自身努力的方向,为今后的职业方向以及专业定向提供准确地定位,实现个人潜力与价值的最大提升。

要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机制,就必须在评价制上予以深层次改革,实现评价的有机融合,通过评价机制引领课程改革的融合,实现教学的相通,人才的互认,课程的衔接,发展的共通,从而有效引领,全面合作,深层趋动。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生源录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普通高中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远远高于中职学生,在课程设置仅限于普通高考科目的基础性文化科目,没有相应的职业课程,而中职教育对于基础性文化课程相对淡化,侧重于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实现二者的深层次合作,必须打破教育边界,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让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文化课程的同时,能够获得自主选择适合其专业志向、顺应其个性潜能特色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学校获得专业的技能培养。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也同样能够在普通高中学校获得某一层次的基础性文化课程的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双向融合,实现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品质提升。合作的基础是评价,无论是公共基础文化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课程,作为相应学分,纳入普通中学与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核,修完相应的学分,便能取得高中阶段教育,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学业水平的认定,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互通,以评价促合作,才能从根本上完成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深度融合。

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接轨合作,还需要改革高等教育录取模式,深化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3+X模式的录取方式让高中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更具自主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潜力以及专业志向。在推进职业教育,探索普通教育与中职教育深度合作的架构下,如若能将中职专业技能教育纳入其中,作为自选的科目,定向选择相应的专业,那么不仅可以有利于相关专门性大学录取更具潜力的人才,而且更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内涵发展。而对于职业院校对口高考是否也可以实行3+专业选修课程的选拔模式,认同普通高中的基础性文化课成绩,同时,开展全国统一的相应专业课测试,实现录取制度的全面改革。

普通中学与中职教育,都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同表现形式,二者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同时,又相互融合,相互完善,实现二者的合作接轨,以更大的气魄,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需要在教育评价机制上全面改革,深层次推进。

新闻推荐

“无人经济”来了,会对就业产生多大冲击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革新,“机器换人”在娱乐、生活等日常消费场景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无人餐厅、无人超市、无人加油站、无人KTV等“无人经济”服务相继涌现。不过,有业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