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立冬 看看古人都干啥

皖江晚报 2017-11-06 12:32 大字

据《河北青年报》

明天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它预示着寒冷的冬天来临了。立冬在我国古代可是个重要节日,就连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仪式,迎接冬天的到来。你知道这个节气的来历吗?古人在立冬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呢?

冬字最初表示终结

“冬”是“终”字的原型,它的甲骨文很形象——就像垂下的一条绳子,两端还打了结,是结束、终结的意思。后来等人们分清四季以后,用它来代表冬季的“冬”。又在一边加了个绞丝旁,另外造出一个新字——“终”,来表示结束。

之后字形又演变成一个牢笼里面一个日字,表示把日光封闭起来,因此而寒冷的意思。

发展到小篆,字形改变就更大了,把里面的“日”去掉,并在下面加了一个“冰”字——不见太阳,又滴水成冰,当然是指寒冷的冬季了。《说文》解释:“冬,四时尽也。”冬是一年四季的终结。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冬预示冬天将至

立冬节气不是实际上的冬天,但我国古代民间习惯把它当作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是表示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以躲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季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古人还根据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推测整个冬天的冷暖,比如流传至今的农谚:“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一冬温(暖冬)。”

天子亲自迎接冬天

立冬节气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往往要举行收获祭祀和丰年宴会来进行祝贺。

从周代开始,在立冬日,天子会亲自率大臣们到北郊“迎冬”,并设坛举行祭祀仪式。回来后,还要奖赏和安抚为国家出过力的军烈属家庭,并抚恤孤寡老人。

到了汉代,汉文帝在立冬日要赏赐文武百官锦制的小袄。魏文帝时,则要求官员们无论贵贱,在此时都要戴一种老百姓戴的大帽子,专门起名叫温帽,表示冬天要来了,必须注意御寒的意思。

立冬这天要拜望老师

从汉代开始,许多地方都流行在立冬举行“拜师”活动,也就是学生和家长提着礼品、点心去慰问老师。

有的老师家每逢立冬,就会像办大事一样,要设宴招待前来拜望的学生。

老师一般要在厅堂里挂上孔子像,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嘴里念念有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仪式结束以后,学生还要帮着老师干些家务活。

立冬“交子”吃饺子

立冬到,草木凋零、动物冬眠。自然万物仿佛都在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一说,但民间一直流传“立冬补冬”的习俗,以抵御冬天的严寒,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作。

在我国南方,进入立冬这一天,人们爱吃鸡鸭鱼肉。而在北方,人们比较钟情于吃饺子。

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时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古人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交替,正是“交子之时”。“交”就是交替、交接的意思。饺子一般都在立冬、大年三十新旧交接的时候吃。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的。

自古立冬多诗情

在全年的二十四个节气里,立冬属于最后的一拨。时光飞逝总免不了让人感伤。在我国的历代诗词歌赋中,也记载着许多立冬时节的景观和习俗。

元朝的陆文圭的《立冬》一诗说:“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立冬时,一般还不太冷,黄花红叶在风中摇摆,有十月小阳春之感。

宋人仇远《立冬即事二首》写道:“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小雨带来丝丝的寒意,但还没冷到结霜,房子前面树的叶子已经一半绿一半黄了。冬天来临,仿佛闻到了梅花飘香,春天已经不远了。

立冬和入冬是一回事吗?

通常民间习惯上会认为立冬就是入冬了,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立冬”是农历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22日或23日结束。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农历上表明一个新季节的开始,但并不是气象学上冬季的开始。

其实,我国幅员辽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是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摄氏度算作冬季。

那么“立冬,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漫长的冬季了;10月上中旬,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先后迈入冬天的门槛;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10月底到11月初,冬季来到东北南部、华北、黄淮;而在11月底小雪节气期间,长江流域才可以看到冬天的景象;12月初,冬季逼近两广北部的武夷山脉和南岭北坡。

没有日历古人是如何确定立冬的

现在,我们通过日历看日期,通过手表看时间。你能想象没有这两者你的生活会怎么样吗?古人真的是很有智慧,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就能够准确地判断时间。

你知道古人是怎么确定立冬是什么时候的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在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新闻推荐

北坦街道设立纪检监察室

本报11月5日讯(记者张素芬通讯员翟丽)为进一步夯实提升纪检监察工作,天桥区北坦街道近日设立纪检监察室,配强监督执纪力量,厘清职责、突出主业,将纪检监察人员的精力集中到“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上来,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