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中依然离不开朗读。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相应的文学情境,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通过朗读,将人物和文字巧妙的联系起来,使得文字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现代化教学课堂中,还是应该坚持长期朗读。
【关键词】朗读兴趣激发文化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从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进行课堂设计。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来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这些文章所富含的深厚的人文情怀主题鲜明。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坚持朗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一、全民朗读热潮,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大热,带动了全民朗读的热潮,人们纷纷找出书本开始朗读。节目中有名人更有平凡人,他们走心的朗读,一期期感动着观众们。人们重新发现,朗读是一种享受、一种创作,享受良好的普通话带来的美好体验,享受语言文字的美,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体验。
新课标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使用普通话标准的、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加之节目效应,很多孩子就会去模仿着朗读,在模仿中提升自己的普通话,在对比中体验共鸣的情感。
因此,在这种社会热潮中,用朗读——这种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切实可行的。
二、教师引导,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现在许多学生害怕朗读,更别提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许多同学对文字的感悟也越来越低,情感的把握也越来越差,此时教师就可以加以示范。首先,教师范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老师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营造相应的文化情境。老师首先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传递给学生。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和课文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近距离感受情感的变化,更能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就更愿意如老师一般,来朗读课文。学生已有了读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不断朗读,不断深入,达到了师与生,师生与作者,读者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三、朗读既能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语文的语言能力更多的时候就靠语感的能力,语感能力提升就能促进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反复朗读优秀的作品是学生模仿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不断朗读就能加深对文中词语搭配、句子结构、情感的了解,并且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语感。既能熟悉正确的发音,又能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句子的优美,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作文素材。
《庐山的云雾》就是一篇作文范文,教师在教学中,就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让学生不断朗读文中语段,通过读,学生能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通过读,学生能具体感受到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通过读,学生也了解到写景作文中,要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按照一定顺序来进行。因此,他们在进行作文写作时,自然而然的就仿照课文语段,写出自己的作文。学生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他在遇到写作相似类型的作文时,似曾相识的场景就会直接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就会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在新课改背景下,普遍利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语文课依然应当坚持这个古老的手段——朗读。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的充满语文味儿,而不是图片或音乐欣赏课,那么就应真正回归文本,回归人性的解读与理解,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当然,适当的运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方式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切切实实地进行朗读教学,使朗读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材料所子弟学校王海鸥)
新闻推荐
□许良许良,笔名山野飞雪,90后,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擅长散文、小说,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给读者带去丝丝温暖,被朋友称为“最会暖心的90后文艺青年”。村上春树曾说“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