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租购同权”,现实能否支撑起想象?◎蒋璟璟

华西都市报 2017-07-20 03:20 大字

◎蒋璟璟 近日,广州市政府公布《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首次提出保障“租购同权”,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新华社)

关于广州所抛出的“租购同权”新政策,不少人评价称“有颠覆性影响”。但事实上,倘若详细梳理其中条款,我们很容易会发现,这一新规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颠覆”。至少从其适用对象就可看出,该政策的限制极多、门槛颇高,受益人群极为有限。

“租购同权”,并不是说任何承租人随便租套房子,子女就可以去对应学校就读。广州的这一新规,更多还是为了保障无住房的本地户籍居民以及受政府认可的优质外来人才的利益。可即便如此,广州版“租购同权”政策所传递出的一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以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强烈意愿,还是值得点赞。而这一举措,无疑也符合当今城市人才竞争、市民待遇均等化的大趋势。

当然了,人们想象中的、理想态的“租购同权”,与现阶段推行的“租购同权”,完全就是两个概念。以广州的这一新政策为例,其中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由居住地所在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本质上,这就是一个统筹协调、另行安排的过程,而并非是通常所理解的“学区房直接入读对口学校”那么简单。这一政策细则,明显进一步拉低了“租房读名校”的操作可能性。

看似颠覆性的“租购同权”,其实有着太多的保留和限制。有此局面,一点都不令人意外。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集中的大背景下,“名校”的学位永远供不应求,这客观上决定了,并没有太多可供实施“租房购房同等入学”的改革空间。须知,在广州等城市,热点区域长期实施“学位锁定”之类的政策,为的就是缓解片区学位压力,引导生源合理分流。明乎此,还继续憧憬“租房读名校”,未免有些想当然了。

“租购同权”,现实未至,想象已远。相较于其对城市学位的“再分配”效应,该政策最直接的效果,也许还是在于优化了学区房的租售比,强化了业主的持有意愿,降低了此类房产的交易频次。凡此种种,对于学区房热降温,势必大有好处。联想到“多校划片”等制度的实施,公众有理由期待一番组合拳下来,“疯狂的学区房”能够逐步回归理性。

新闻推荐

领导有特权,百姓才排队?荒诞!

马小龙近日,一则江苏盐城阜宁交通大队违章处理中心工作人员焦某与排队办事人员发生口角的视频引起热议。视频中,焦某因私自给插队的人办业务被质疑,居然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排队人员“理直气壮”地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