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难忘萋萋菜

烟台日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孙为刚“萋萋菜,满地爬,刺你手,磕你牙”。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叶子椭圆、边缘有刺的萋萋菜都不陌生。灾荒年,它是农民的救命菜;磕破手脚,它是不花钱的止血药。

萋萋菜,原名小蓟草,中文学名刺儿菜。这种野菜分布极广,除了西藏、云南等高原地带,踪迹遍及全国各地。远到欧洲的中东部、原苏联的东部、西西伯利亚及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均有分布。它的标本模式则采自波兰。因为分布极广,萋萋菜在各地又有许多别称。如千针草、刺蓟菜、枪刀菜、刺角菜、刺角芽、小刺盖、刺牙菜等不下30余种。

对萋萋菜刻骨铭心的记忆来自上世纪中叶的那次大饥荒。每到开春,青黄不接,农村孩子便成群结队地下地挖野菜。野菜因性状不同,采撷方式各异。荠菜、苦菜曰“剜”,山麻楂叫“掐”,而萋萋菜叫“薅”,足见萋萋菜的面广量大。

在众多野菜中,萋萋菜是面最广、量最大的那种。无论旱涝,也不在乎土质,房边、路边、田埂、地头、沟渠旁,特别是一些撂荒地,萋萋菜疯了似地猛长,一长就是一大片,薅了一茬又长一茬,格外皮实。像许多野菜一样,嫩时可食,是菜;老了是草,只能作饲料或烧柴。幼苗期的萋萋菜刚刚长出几层嫩叶,叶子边沿上的刺不扎人,可用手直接薅。萋萋菜性中和,无异味,是味道不错的优质野菜。

大多数野菜采回家,都要焯水、浸泡,以去除异味或有毒成分,萋萋菜也不例外。经过浸泡的萋萋菜,便可根据各家各户的物质条件和喜好进入食用环节。较为简便的做法是拌着吃,将浸好的萋萋菜加盐、醋、大蒜泥等佐料凉拌,既简便,又爽口。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将萋萋菜剁碎后备用,葱姜蒜爆锅后再将剁碎的萋萋菜放进锅里煮,在煮的过程中加少量豆面或玉米面成糊状,名曰“馇小豆腐”。这种小豆腐既当菜,又当粮。在那个饥荒年代,油和肉都是奢侈品,各种面粉也很紧缺,只能当作精华点缀其中,以缓解清水煮野菜的寡淡无味。再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做馅,包包子、包饺子。在灾荒年,可没少吃萋萋菜包子和萋萋菜小豆腐。

还有一次薅萋萋菜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在一块地里薅萋萋菜,忽然发现地里有一些和萋萋菜不太一样的小幼苗,就一块儿薅起来,没想到下面竟然连着一块小地瓜。这对于饥肠咕噜的小伙伴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在一片大呼小叫声中,大家顾不得薅萋萋菜了,纷纷揠苗寻瓜,扒出小地瓜后在衣服上蹭蹭泥,就咔呲咔呲地下了肚。这本来是一次美好的经历,没想到回家和大人一说,他们立刻神色紧张地告诉我们:“你们闯祸了,可不要出去乱说,那是人家种的地瓜(窝瓜)”。

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同时也是药物,野菜也不例外。神农氏尝百草其中就有许多是野菜。如今大棚里、菜地里的许多蔬菜都是由野菜培育进化而来。

除了充饥果腹,萋萋菜还是家喻户晓的止血良药。《食疗本草》、《衷中参西录》早有记载。乡下孩子,疯跑疯癫、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一旦磕破了皮,伤口出血,便会引来孩子们一阵惊呼。这时,便有沉着的小伙伴找来萋萋菜叶,或在手心里揉烂,或在嘴里嚼烂,或在石板上捣烂,连汁带叶一块儿糊到伤口上,不一会儿,血便止住,颇为神奇。这种方法屡试不爽,非常有效。

今天,因为除草剂的广泛应用,曾经葳蕤恣肆的萋萋菜已难见踪影,但许多人依然怀念它,很想重温萋萋菜的味道,但心情已迥然不同。灾荒年吃野菜,是为了填饱肚子,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今天的人们还想吃萋萋菜,除了灾荒年留下的情结,还与今天的人们追求天然无污染的心态有关。

许多野菜已经被引种到了大棚里、菜地里,而萋萋菜尚未发现被“圈养”。因此,它还算真正的野菜。现代科学证明,萋萋菜是优质野菜,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再加上它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的药用价值,萋萋菜颇受青睐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物质的丰富,今天的人们做萋萋菜的花样也多了起来。用萋萋菜馇小豆腐、包包子仍是主流。同样是包萋萋菜包子,但今天与灾荒年已大不相同,加入五花肉、木耳、香菇丁或虾皮等佐料的萋萋菜包子、饺子吃得你欲罢不能。用破碎机打好豆沫,将萋萋菜焯水后剁碎,馇成萋萋菜小豆腐。因为辅料的丰富多样,今天的小豆腐与灾荒年的小豆腐已不可同日而语。除了这两种吃法之外,还有一道萋萋菜鸡蛋汤也值得推荐。萋萋菜嫩叶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热锅凉油、葱姜蒜爆锅,焯好的萋萋菜入锅翻炒,加水烧开,打上蛋花,一碗清爽可口的萋萋菜蛋花汤就大功告成了。

难忘的萋萋菜,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新闻推荐

闹市中的诗意栖居 从北京前门东区看老城保护新华社记者 季小波 张漫子

市民在三里河绿化景观休闲。市民在三里河绿化景观休闲。“曲巷斜街信马,小桥流水谁家”——古人诗词中描述的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