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披着维权外衣的“逃废债”中介日益猖獗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然而,去年以来,恶意“逃废债”行为愈演愈烈,一些反债务团体披着维权外衣,以营利为目的,不择手段帮助借款人恶意拖欠债务,给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威胁。
“逃废债”中介日益猖獗,社交媒体成推广渠道。笔者以“逃废债”“反催收”作为关键词在网络平台进行搜索,找到了形形色色的所谓“法律咨询服务机构”。一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宣称,可以为借款人提供“避免催收、停息挂账、减免违约金”等“逃废债”代理服务,运气好的话,还能只结本金。
这家机构的工作人员说:“直接给您做‘免息分期’,之后每个月您按月还就行,网贷之类的可以延期,到时候有钱再结清就行,避免暴力催收、上门、起诉、给家人打电话,这些全部都能给您规避。”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机构中,有的竟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堂而皇之地做起了培训,为粉丝提供定期集中学习,传授反催收技巧。某机构主播在直播时介绍:“资料里面有卡片的协商流程步骤、某网贷平台的协商流程步骤,包括一些年利率的规定,还有催收自律公约,教你怎么去投诉。需要资料的朋友们,加上主播。”
披着维权外衣向借款人收取费用。一般情况下,用户关注主播账号或添加主播微信,并支付一定金额就能得到资料。添加好友后,主播会给用户推荐各种“逃废债”代理服务,收取更高的服务费。曾在“反催收”机构工作的郑倩(化名)表示,这些机构收取的费用一般是总欠款的5%—6%,如果需要“征信洗白”,则还要额外支付每条2000元的费用。
“逃废债”“反催收”灰产化。相关监控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涉及 “停息挂账”“债务重组”“修复征信”等词汇的群聊名就有88000多个,每个群人数少则百人,多则超过千人。这意味着加入“反催收”队伍的人员已超千万。郑倩说,她曾经工作的“反催收”机构聚集了“老赖”、贷款中介,甚至是催收行业的前从业人员。这些人深谙银行政策要领,利用自己所谓的“专业知识”帮助借款人恶意拖欠或逃避债务。
郑倩说:“听说有人之前是做催收的,现在来做反催收,可能他们比较熟悉催收的逻辑,也比较好沟通跟催收的关系。”
银行不良率、投诉率上升,已不堪其扰。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以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大多数城商行不良率普遍有所上升,有些银行不良率一度超过6%,一年内增加两倍之多。在一家商业银行信贷部工作的沈红洁(化名)表示,“反催收”机构和“逃废债”中介的兴风作浪,进一步加剧了银行坏账的风险,他们如今已经不堪其扰。
沈红洁说:“我们2021年总共接到2000多单监管投诉,12月甚至超过2019年全年的投诉量,一些客户不断通过监管投诉施压,其中一个客户在半年内通过监管等不同地方投诉上百次,平均将近一天一次。”
“逃废债”中介已严重影响经济和金融稳定,必须高度警惕。那么,该怎么看待这些所谓“反催收”机构和“逃废债”中介的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说:“它目前作为一个行业或者组织,处于比较灰色的地带。它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中介在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越界了,它可能从一般的、合法的专业咨询服务,变成了一种有组织性的专门去钻政策漏洞的行为,甚至有时候可能还会出现一些伪造、欺骗、欺诈,甚至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敲诈威胁等行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为此呼吁,披着维权外衣的“逃废债”中介日益猖獗,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必须高度警惕。“恶意‘逃废债’行为如果蔓延开来,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非常不利,最终会损害诚信的人的根本利益,对整个金融的发展、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冲击。”董希淼说。央广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潘洁邹多为)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东盟、欧盟分别进出口1.35万亿元、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