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突出“稳”的基调 积蓄“进”的力量

亳州晚报 2022-03-09 09:49 大字

本报讯3月8日,《中国财经报》刊登了该报记者李忠峰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杜延安的报道。杜延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预算报告紧扣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安排精准科学,内容详实具体,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色、回应人民期待,政治站位高、谋划思路清、落实力度大,我完全赞成这个报告。”

杜延安说,细读预算报告发现,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经济恢复增长,政策针对性强、有效性高,既用好用足了政策工具,又为今年留出了政策空间,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

具体来看,一是突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增活力。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有力带动了财政收入高质量增长。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特别是税收收入同比增长达11.9%,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分别增长11.8%、15.4%、15.4%,反映了企业经营收入和利润收入的双提升,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二是突出民生保障,降本增效优结构。2021年,中央财政带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安排中央本级支出负增长,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7.49万亿元,增长7.8%,支持地方提高财力水平和保障能力。从2021年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看,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3.5%、7.2%和3.99%,均高于总体支出增幅,基本民生支出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是突出惠企利民,精准直达提效益。2021年,中央财政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扩大了直达资金范围,将27项转移支付整体纳入直达范围,共下达直达资金预算指标2.8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用好用的制度办法,实现了直达资金下达快、投向准、监管严、效益高的政策目标。

杜延安表示,今年的预算安排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求,为持续改善民生、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财税政策和资金保障。财政政策安排突出了“稳”的基调,积蓄了“进”的力量,今年的预算报告是一个科学精准、积极有力的财政方案。

首先,政策力度大。预算报告显示,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退税减税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时,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这是保持财政可持续的重要体现。面对规模空前的减税退税,如何在保证财政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增支”,是对财政部门理财用财能力的考验。财政部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方式,大幅增加可用财力。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26.7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万亿元以上,同比增长8.4%,比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了2.9个百分点。在支出结构上,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近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这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在下调赤字率的同时,减税降费力度更大,财政支出强度更大,对下转移支付增幅更高,这既有利于统筹政府可支配财力,支持地方更好落实减税退税政策,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杜延安说。

其次,政策投向准。这么大规模的减税退税,如何做到提升效能、投向精准?预算报告明确,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等。减税退税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退税减税规模达1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受惠规模也将超1万亿元。其中,“重头戏”是增值税的留抵退税,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直接为市场主体增加了现金流,相当于给企业的“无息贷款”,市场主体将会有更多获得感。

最后,政策落地早。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仍为3.65万亿元,在额度总体持平的情况下,与去年同期相比,发行节奏明显加快。财政部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在专项债券项目安排上,优先保障重大成熟项目,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并向惠民面广、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倾斜,将更加有效地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更好发挥专项债券资金对投资的拉动作用。

“相信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地后,将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供坚强财政保障。”杜延安说。(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聚焦“部长通道”】 “专精特新”企业怎样培育?5G今年怎么推?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谈工业和信息化热点话题

肖亚庆新华社发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面对新的下行压力,如何促进工业平稳运行?“专精特新”企业怎样培育?加快5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