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街谈巷议】净化中小学竞赛生态,需斩断利益链

新安晚报 2022-03-01 00:34 大字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针对各种竞赛活动中存在的借机开展培训、收费或变相收费、评奖过程不够规范、清单外竞赛违法违规举办等问题,根据“双减”意见等文件精神,教育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和完善。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修订工作以坚持减轻学生和家长过重负担为原则,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今日本报A12版)

自2018年“中小学竞赛管理办法”颁行以来,应该说整体成效显著。尤以“清单制管理”,更显立竿见影。在此治理架构下,竞赛数量大幅压减,一度火热的“竞赛生意”加速退烧。然而也必须看到,中小学竞赛领域,由乱而治的进程并未彻底完成,长效化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各个利益主体盘根错节勾连所形成的利益同盟,仍然有待打破。教育部最近的表态,无疑是按下了新一轮治理的快进键。

之所以修订“中小学竞赛管理办法”,一大直接原因,当然是要策应“双减”的全局性部署。2021年“双减”强势落地以来,校外学科类教培清场式撤退。这一新情况,深度重构了“中小学竞赛”的背景架构。一方面,“奥数”等培训班收缩,以往那种“全员奥赛”的疯狂得到矫正;另一方面,大量学生转移到了“非学科类教培”,其间与“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艺术体育类”竞赛类目多有重合。此消彼长,“中小学竞赛”与“双减”的联动,更添不确定性。

从近期反馈情况看,“非学科类教培”爆发式增长,与市场的营销煽动关系密切。培训机构说服家长报班的路径大致有二:其一,“中考要考”,比如体育、美育等;其二,“在官方竞赛活动名单上”,比如无人机、机器人等项目。不管有意无意,“中小学竞赛”客观上已成为“校外教培”兜售焦虑、推销揽客的依凭。这一状况,显然是不符合政策初衷的,也有悖于系统性“减负”的协同性与一致性要求。

“办赛经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越是积重难返,越是要有雷霆手段。毋庸讳言,在常年的浸淫之后,很多中小学竞赛的主办单位将“办赛权”演绎成为某种“特许经营权”,一面举办赛事一面开班培训,两头赚钱盆满钵满;更有甚者,还存在里应外合“定制参评作品”“收钱卖奖”的情况。这是一条错综复杂的灰色产业链,诚如教育部所言,“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刻不容缓。而这,也是拱卫“双减”成果的必然选择。

进一步压降清单,进一步规范流程,真正实现办赛单位和市场主体的切割,才可净化生态、重建正确的价值导向,才可真正发挥“中小学生竞赛”拓展素质、全面育人的功能定位。然玉

新闻推荐

涉及个税、医疗、外卖……3月起这些新规将落地

3月1日起,一批新规将正式落地实施。一起看看,哪些与你息息相关。四部门联合发布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