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不点”到专精特新“小巨人”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成稳增长底气
新订单在手,市场份额和利润不断提升……记者在浙江和湖南等省调研时发现,“专精特新”企业开年运行情况普遍较好,信心较足。我国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效果逐渐显现,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正不断强筋健骨,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底气。
春节不停工“专精特新”企业迎来“订单好”
2月10日,位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海创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上仅需几名工人进行设备检测。“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供不应求,春节期间一天也没停工,正开足马力赶订单。”公司总经理吴海军介绍。
从一家“小不点”科技企业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创科技只用了6年时间。2021年企业营收超9.6亿元,同比增长64%,年均增长40%,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在另一制造大省,湖南湘投金天新材料有限公司迎来“订单好”,生产基地正月初六以来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上半年订单已基本排满。公司副总经理周灿表示,拥有“专精特新”这块金字招牌,银行融资和市场拓展也更为顺畅,预计今年营收在去年创新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30%左右。
“国家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效果逐渐显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表示,当前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海运一舱难求等新问题,挤压企业生存空间,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此时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能力、质量效益尤为重要。
政策靠前发力中小企业吃下“定心丸”
浙江日前发布《关于减负强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意见》,提出包括减负、纾困、强企三方面45条政策举措。浙江省减负办主任、省经信厅一级巡视员诸葛建透露,浙江力争2022年为企业减负3000亿元。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工业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今年以来,各地政策靠前发力,在开工前就给企业吃上“定心丸”。
湖南省工信部门强化工业“稳增长”工作,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努力实现良好开局。衡阳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说,随着“援企服务”“纾困增效”行动的推进,亏损企业数量、总额逐月减少,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各地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加大服务力度。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开展服务,打通资源通达“最后一公里”,实现中小企业“一站式”“一键式”服务;浙江、湖南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共性技术供给,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随着各类纾困减负强企政策落地生效,1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4,比上月上升0.2点,连续3个月上升。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投资意愿和扩大生产积极性有所回升,1月投入指数为83.8,比上月上升0.3点。
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加强稳增长底气
走进浙江新和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比火热生产更令人振奋的是,技术人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通过技术攻关研发出PPS树脂产品,成功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及环保等多个行业。产品经理连明告诉记者,公司正加快拓展5G、航空航天等新应用领域,持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浙江绍兴上虞区,通过抓梯队培育、技术创新,引导、鼓励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不断做大做强。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产业链合作和延伸,成为当地“新材料”和“绿色化工”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领航企业。
自2018年政府首次提出要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工信部在2019至2021年公布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4762家。
2021年7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力争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发展形成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千家单项冠军企业和一大批领航企业。
·新华社记者 屈凌燕 白田田·(新华社北京2月14日)
新闻推荐
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更清晰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进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