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的 世界秩序
50年前,中美建交。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中国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时任中国领导人欢迎。一个星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发表,两国开始友好交往。
是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又与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5年多之前的2016年11月,唐纳德·特朗普(DonaldTrump)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开始在贸易、科技、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等多领域与中国“脱钩”或对抗。中美关系迅速恶化并陷入低谷。
尽管如此,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一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的一举一动却都是国际关系中最受关注的大事。
2022年1月,新京报新京智库向全球各界专家学者发起“2022年全球趋势与发展”问卷调查,收到111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2022年世界热点事件中,您最关注哪些问题?”的选项中(多选),选择“中美关系走向”的比率高达89.19%,在21个选项中比率最高,比第二(新冠疫情继续全球肆虐)高选项的比率多28个百分点。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员、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朱志群告诉新京智库,在全球变得越来越紧密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全球性的地缘政治竞争,民粹主义崛起,“逆全球化”浪潮,因疫情影响的产业供应链断链等一系列世界大事中,“中美两国在其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乌克兰局势尚未有实质性改善,全球其他区域也同样并不平静……2022年,我们将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秩序?
1中美经济的“竞争”
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正遭受重挫。
2022年1月12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7%,创1982年6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凸显美国通货膨胀压力继续攀升(新华社报道)。
与之相反,中国经济表现还不错。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4.37万亿人民币,按不变价计算,比2020年增长8.1%。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1年中国GDP将连续第二年超过人民币100万亿元,占世界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撰文表示,根据中国、美国、欧盟各自经济指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及目前的增长趋势,推算三大经济体2021年的GDP,中国或将达到17.7万亿美元(折算),增长8.1%左右;美国将达22.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5%左右;欧盟将达17.0万亿美元(折算),增长4.3%左右。这意味着,2021年中国GDP将首次超过欧盟。
拉长时间来看,中美经济体量的差距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美建交以来)逐渐缩小。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72年,中国GDP只有1137亿美元,而美国是1.279万亿美元,中国GDP不足美国的一成。到2010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时,中国GDP已达美国的4成。2021年,这一比值再次扩大,约为美国的77%。
2021年初,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虽然在全球仍排名第一,但第二名(中国)紧随其后。“这是美国很难接受的。”
事实上,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衰退期。2021年10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布兰奇弗劳尔(DavidBlanchflower)和伦敦大学定量社会科学教授布赖森(AlexBryson)指出,尽管美国总统拜登政府以前所未见的方式介入劳动市场,让失业率快速恢复,但过去六个月,虽然就业与薪资出现成长,但消费者预期明显下滑。他们表示,目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基本上已崩塌,显示美国正在进入衰退。
美国的衰退可能不止于当下。2021年12月,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表示,目前美国的通胀已经根深蒂固,美联储(Fed)很难在不引起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抑制物价上涨。在未来24个月内,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30%~40%,至于软着陆,即收紧货币政策但不会严重遏制经济成长的可能性为20%~25%。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已难以阻挡。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预测,以美元计算,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比此前该机构预测的时间晚两年。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亦预测,中国GDP将在2033年超过美国。到203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扩大到高于美国近5%的水平,但到2040年中美的GDP差距将开始缩小,到2050年美国将再次超过中国。不过,2053年将再次发生逆转,中国GDP将再次超过美国。
2内部问题外交化
美国经济的衰退,引发了美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对新京智库表示,美国政府在把他们国家内部的问题外部化,把责任推给中国政府。就像新冠疫情,美国政府自己管控不好,就把责任推给中国。如果说特朗普政府是开启了中美之间的“脱钩”,拜登政府则是进一步开启了世界两极化的进程。拜登一上台就用意识形态来给中美划界,这就导致世界在往两极化方向运动。
尽管拜登上台后也试图改善中美关系。2021年11月15日,在中美国家领导人视频会晤前的讲话中,拜登称,“我们需要构建一些常识性的护栏,在我们存在分歧的领域做到明确和坦诚,并在我们的利益相交的领域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像气候变化等关键性的全球问题上。”
不过,中美关系的改善并非易事。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终身讲座教授兼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告诉新京智库,中美之间的问题是被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破坏的。他在任时出台了很多对中国极限施压的措施,把40多年来建立的合作机制都破坏掉了。
问题是,有着“李光耀智囊”之称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卓越院士马凯硕(KishoreMahbubani)认为,虽然发起这场(中美)竞争的特朗普政府已经下台,拜登也推翻了特朗普政府的许多政策,但是仍然保持着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
而拜登政府实施地缘政治的重点区域就是亚太地区(本文均指不包含太平洋东岸国家的狭义“亚太地区”概念)。美国在这一区域构建了“三四五”联盟——奥库斯(AUKUS,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成立的军事安全合作伙伴关系)、“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美国和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之间非正式战略对话机制)和“五眼联盟”(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所组成的情报联盟)。
郑永年表示,这些是地缘政治变动的产物,背后的原因是美国地位衰落,但还没有完全衰落。尽管中国在崛起,国际影响力在增大,但是中国不是美国,中国政府承诺不会称霸世界,也没有美国那样的意愿,目前也没有能力取代美国。
不仅如此,拜登政府还在展示其军事联盟力量。2021年5月,“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打击群从英国出发,开始其首次海外部署任务。打击群中除航母外,还包括英国海军的两艘驱逐舰、两艘反潜护卫舰、一艘“机敏级”潜艇和两艘补给舰。此外,一艘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一艘荷兰海军防空护卫舰也加入编队。
按照预定计划,这次部署行动将穿越地中海、印度洋、前往太平洋,一路将参访近40个国家,行程约4.8万公里,为期28周。部署中的重点任务有多项,包括进入南海海域,执行所谓“航行自由”行动。
与此同时,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均相继派遣军舰前往中国南海活动。
“不过,对欧洲国家也要区别看待”,辜学武表示,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不仅派出的军舰数量不一样,德法与英国的目的也不一样,更是与美国的目的不一样。
3亚太经济崛起
美国越来越重视在亚太地区的部署,尤其是军事部署。
2021年8月,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希金斯”号和海军神盾驱逐舰“霍华德”号抵达日本横须贺。美国第71特遣队指挥官萨金特称,“这些驱逐舰是我们海军所能提供的最强大的舰艇之一”,也是“对美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倡议的直接支持”。
与此同时,美国濒海战斗舰“查尔斯顿”号抵达菲律宾。这是美国海军舰艇自2019年以来首次访问菲律宾。实际上,美国此前在西太平洋地区已部署了第7舰队的50~70艘各型舰艇。
海军研究院研究员张军社对媒体表示,美国海军又将两艘伯克级导弹驱逐舰部署到日本横须贺基地,是落实所谓“印太战略”的一个新行动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这将有助于美国海军增强在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
美国做这样的部署,自然是因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实力已不容小觑。公开数据显示,1970年,北美和西欧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分别为37%和26%,东亚和南亚的比重占14%和7%。但经过近50年的发展后,北美和西欧的比重分别下降为19%和15%(2018年),而东亚和南亚分别上升为23%和16%。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向新京智库表示,这组数据表明亚洲在崛起。而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亚洲崛起当中的一个标杆性事件。
在亚太,不仅中国,印度、印尼的经济也在近年来获得了明显发展。1972年,印度GDP仅有714.6亿美元,而2021年或将达2.864万亿美元(根据2022年1月7日印度统计部公布2021年GDP增长率为9.2%计算所得)。印尼GDP从同期的仅有110亿美元,增长至1.097万亿美元(根据2021年10月世界银行预测印尼2021年GDP增长率为3.7%计算所得)。
印度的未来也被看好。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预测,印度经济2022年或将超越法国、2023年超越英国,再次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上一次为2016年)。
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排名前5的“中产市场”当中,有4个将在亚洲,也就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麦肯锡亦曾估计,亚洲“很快”将有大约30亿中产阶级消费者。
郑永年表示,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亚太地区,无论是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世界经济中心都将在亚太地区。那么,所有国家的外交经济战略重心也会转移到亚太地区。
这得益于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这是一份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国制定的经贸协定。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张云对新京智库表示,亚洲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情况,而本地区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还不高。但RCEP的生效将推动本地区产业链间的合作分工进一步紧密化,这反过来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被捆绑到地区经济秩序中。“对于其他经济体将产生更大的安心作用。”
不过,李成认为,就相对实力而言,亚太地区反超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引擎有“一定道理”,但亚洲不是一个共同体,本身有内在的区域性差异,所以说“亚洲回归中心”这个概念实际上也是值得商榷的。
但即便如此,这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郑永年表示,在RCEP的15个成员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将在协定生效后取得一个主导的角色。所以,美国要另搞一套抵消中国影响力的机制——印太经济框架。印太经济框架所涉及的国家,差不多与RCEP国家重合。
4观望的欧亚诸国
美国政府试图游说亚太国家“选边站”,但多数国家并没有“选边站”的意愿。
2021年12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印尼首都雅加达,开启为期四天的东南亚访问行程。除印尼外,布林肯访问计划中还包括马来西亚和泰国。在第二天以“美国的印太地区战略”(美澳印等国家使用“印太地区”,以弱化中国地位的概念)为题的演讲中,布林肯吹捧美国深化与亚洲区域各国之间的约定,提议与印太地区的合作伙伴加强“国防和情报工作”。
布林肯表示,此次访问的目的“不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地区或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之间的竞争”,相反,目标是维护为该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的权利和协议。
不过,印尼是一个“不结盟、有时喜欢争吵的新兴大国”,“与华盛顿的关系始终摇摆不定”。因此,对于布林肯的访问,印尼《雅加达邮报》发表评论称,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只是为了在印太地区牵制中国,而不是为了该地区各国之间建立真正的合作。
同样研究东亚政治、东亚国际关系的朱志群表示,东亚的一些国家,其实采取的是一种“骑墙”外交政策,两边都不得罪,因为他们不希望“选边”。
据境外媒体报道,马来西亚外交部副部长卡玛鲁丁·贾法尔(KamarudinJaffar)2021年底就曾表态过,马来西亚在外交上秉持中立立场,致力于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即使是日本,朱志群亦认为,虽然日美同盟关系比较特殊,但是日本也没有完全跟中国翻脸,与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外贸关系,并且加入了RCEP。
2022年1月10日,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社论指出,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在中美冲突和新冠病毒流行的逆风中,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正在增长。这说明中日“经济联系加强了,密不可分”。
这样的国家还有新加坡、韩国和越南等。2021年3月,李显龙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你无法避免彼此合作……不可能再回到贫穷、绝望和以及那些不稳定和冲突的地方”,“新加坡无法选边站”。
不仅在亚太地区,在欧洲国家也存在类似现象。
辜学武介绍,对于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如何“选边”问题,现在只有英国、立陶宛明确“选边”了。其他大部分欧洲国家还处于观望之中,因为他们还不愿意把自己国家的命运紧紧地锁定在中国或者美国身上,而且是不可能仅仅锁定在中国身上。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去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发展”,辜学武表示,德国、法国两个国家是几乎不可能走上配合美国遏制中国这条路上的。尤其是法国追求战略自主的思想,在总统马克龙的领导下,非常强烈。
同是传统的发达国家,又有着相近的文化、价值观,为什么会这样?辜学武解释,因为欧洲一些政治家和民众越来越担心:美国还要多久把他们自己的民主体制埋葬掉,还要多久会发生内战,社会撕裂到哪一种程度?在这种背景下,其他欧洲国家是不可能完全“选边站”美国的。
但不“选边”的原因还因为“他们也害怕中国”,辜学武表示,这不仅是与中国在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而且也是因为欧洲国家对中国的确还有成见。这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这也让其他欧洲国家没办法一定要“站”中国一边。他们更希望在中美两国的地缘博弈夹缝中求生存。
5“加速器”新冠疫情
2022年,影响世界秩序的还有新冠疫情。
2021年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B.1.1.529变异株。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variantofconcern,VOC)。
2021年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全球5000多个航班因此被取消。李成说,仅仅这一条消息“就足够给我们警告”。
此话不假,新冠疫情不仅让国际航班中断,还深深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国际劳工组织2021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工作时间将比新冠疫情前水平(即2019年第四季度)减少4.3%,这相当于1.25亿个全职工作岗位,明显高于此前的预估。
全球经济可能还将变得更糟。2022年1月11日,世界银行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全球增长正进入一个明显放缓的时期。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从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2023年将进一步下降至3.2%。
2022年疫情能否好转?世界秩序能否正常?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告诉新京智库,“我们都希望尽快转好,但我们必须抱有很大的警惕性。”因为人类免疫屏障尚未有效建立,同时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所以如何筑起有效的免疫屏障,能够对所有新冠病毒突变株都具有抑制能力,是未来要做好的关键性工作。
“2022年全球将陷入无序状态”,郑永年认为,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只是使“无序”提前到来了。根本原因是,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秩序又还没能建立起来。这一切肇始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上任,彼时全球关系恶化已经开始了。
不过,全球秩序也有新气象。2021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的COP26峰会上,中美两国宣布达成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下称“联合声明”)。
国际著名气候学家、瑞典哥德堡大学讲席教授陈德亮告诉新京智库,大家对此有点惊讶,双方竟然发布了这样一份联合声明。这份声明让大家看到了一丝合作的希望。
其实,在中美签署《联合声明》前,拜登总统气候特使约翰·克里(JohnKerry)分别于2021年4月和9月两次到访中国。
“气候合作,确实是唯一的亮点”,朱志群表示,从政治宣言角度讲,这至少让社会和公众觉得中美双方还是可以合作的。但中美之间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合作,比如共同抗击新冠疫情问题,以及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也都可以进行合作。
对于缓和中美关系,尤其是改善中国国际形象,辜学武认为,2022年,德国是G7轮值主席国和法国是欧盟轮值主席国也“是今年很大的一个机遇”。至少在今年上半年,整个发达国家的项目议题设置和推进速度将由这两个欧洲国家主导。而法、德两国相对来说是追求战略自主的国家,尤其是法国。
此外,马凯硕也表示,东盟国家可以通过帮助建立中美桥梁来发挥宝贵的作用,因为东盟国家希望与中美两国都保持良好关系。东盟大约有6.15亿人,其中有穆斯林、基督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等。就此而言,东盟是世界上最具多元文明的区域组织,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个合作的模板,也为中美两国跨越不同文明开展合作提供了榜样的力量。
新京报记者肖隆平柯锐特约记者钟飞腾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出炉。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