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加快推进“三就地”助力打造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 中共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

合肥日报 2022-01-13 05:33 大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创新驱动、坚定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但科创优势尚未能充分释放,亟需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场”走向“大市场”和“应用场”,从而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驱动力。

创新是合肥的最大优势

一是创新资源有实力。合肥现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60余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是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在全国首批首挂,滨湖科学城高起点规划建设,建成、在建、筹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28个。截至2020年年底,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部属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66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近300个。

二是创新成果有名气。近年来,悟空探秘、墨子传信、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频频让国人自豪,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2020年,全市共授权专利41054件、其中发明专利7593件;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1910项,成交金额231亿元,签订吸纳技术合同9170项,成交金额341亿元;登记科技成果2940项,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2879项,实现产业化应用1125项。

三是创新人才有基础。制定出台支持重点产业链发展等系列政策,八方英才从“抢过来”到“抢着来”。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拥有院士工作站68个,在肥服务两院院士135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达5000余人,在校研究生6.02万人、在校普通本专科生58.62万人,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2.6万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万人,连续三年成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四是创新生态有氛围。截至2020年年底,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3%、居省会城市第五,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28户、居省会城市第八,已打造国家“双创”基地47个,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0个。建成运营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启动运行安徽科技大市场,2021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签约金额282亿元,安徽科技大市场开启常态化月度交易,开市以来平均每天达成交易1亿元以上。

转化是合肥创新的最大短板

目前来看,合肥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上已处于国内第一方阵,但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上发力还不够。

一是科技成果还不够多。首先是总量还不够多,与先发城市相比,以专利等成果来看仍有较大差距。如,2020年合肥市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593件,仅为南京14897件的51%、杭州17328件的44%。其次是高价值专利还不够多,基础研究与市场应用的衔接不紧,可转化、能转化的专利还不够多,大量专利成为“沉睡专利”。

二是创新企业还不够多。当前,合肥在全国科创格局中的地位,主要来自于大院大所的原始创新能力,但企业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从创新型企业数量看,截至2020年年底,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杭州少4383家、比南京少3179家、比西安少1906家、比长沙少814家。从龙头企业创新能力看,2020年中国企业专利实力排行榜前100名的企业中,合肥仅3家本土企业上榜。

三是专业机构还不够多。在科技创新上,基础研究与市场应用的“联姻”,涵盖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谈判、技术成果定价等多个环节,必须有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做媒”。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主体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技术经纪人数量不足、培训不够,技术转移机构只有28家,仅为南京的30%、杭州的25%,供需双方对接不畅,有的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

四是服务保障还不够优。从管理机构服务看,目前除安徽科技大市场外,还有安徽联合技术产权交易所、合肥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协同不够高效。从产业公共服务看,缺乏重点产业链中试、验证等公共平台,如集成电路企业反映芯片设计完成后需到北京、杭州等地做测试验证。从金融支撑服务看,目前合肥市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产品、基金数量还不够,有的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

“三就地”是打造科创名城的最大抓手

把科创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关键在于促进科技创新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必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提高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

一是进一步做强管理机构。发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市科创平台作用,打造专业化、平台化、生态化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市科技部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统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信息对接、资金支持等问题,并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评价、考核、表彰、宣传等工作。发挥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作用,打通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为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好支撑。

二是进一步做实公共服务。深化与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合作,建立科研机构与市场主体常态化交流机制,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和评价应用。完善科技成果捕捉机制,主动对接省科技部门和全省、长三角城市,联手搜集和遴选最新科创成果。依托重点企业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力争12条重点产业链各成立1个创新联合体。以产业需求为引领,系统布局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熟化、二次开发、工程化、工艺化等提供平台载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以更大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壮大。打造先进科技应用场景,把城市作为先进技术应用的“巨型实验室”,让先进技术就地应用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等领域。

三是进一步做大科技市场。构建以安徽创新馆为龙头,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科技大市场,让安徽科技大市场交易会“线下月月有活动、线上天天有交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实行攻关项目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制度。搭建科技成果发布平台、供需对接平台,常态化开展城市代表、企业代表与成果拥有者对接活动,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挑战赛等活动。办好中国(安徽)科交会,集聚更多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让更多企业找到科技成果,让更多科技成果得到买家青睐。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和机构培育引进,每年对技术转移机构进行考核和奖励,培养一支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成果专业化服务队伍。

四是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推动在肥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创新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履约保证保险贷款、投贷联动试点等融资业务。扩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充分发挥天使基金、创业基金和产业基金作用,打造创新链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发挥合肥市投资平台公司功能作用,携手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引导更多社会资本、风险投资进入。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依法开展上市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活动。

五是进一步做优政策保障。加强政策研究和落实,用好用足中央及省里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实施好《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落实好《合肥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合肥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并加强政策宣传,推动政策“含金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含科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在肥高校院所设立与合肥市重点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建立校内成果转化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对市属院校、研究开发机构职务科技成果,将转化收益大部分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员及相关突出贡献人员。

新闻推荐

全球复苏挑战加剧 中国经济韧性依旧

新华社记者许缘高攀世界银行11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复苏势头今明两年将显著放缓,加强国际协作是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