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助推“三地一区”建设 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 芜湖奋力书写“十四五”开局新答卷

芜湖日报 2022-01-12 00:32 大字

□ 记者 王世宁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1月10日,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指出今后五年要朝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开放优势不断扩大,人民健康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的奋斗目标迈进。

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坐标,发展的步子才会迈得更快、更稳。去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市发改委按照省委打造“三地一区”工作部署,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围绕助推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全力以赴抓项目、谋产业、促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创新名城

开局之年,一场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热恋”,正在芜湖升温。

当前,芜湖坚持高位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内容,搭建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将优势科教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等联为一体。通过推进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芜湖市正努力打造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475个,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四分之一。净增重点研发创新平台10个,总数达55个。

过去一年,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正式获批。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位居长三角第6位,较上年度跃升3位。芜湖市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5家,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梦溪科创走廊、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十大创新园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不断健全,新能源汽车高安全半固态电池等4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攻关计划,成功揭榜18个省重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过去一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在芜湖市加快落地。光伏发电、风电项目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利用规模有效扩大,正大力开展储能示范应用。信义七期江北光伏组件盖板、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项目开工建设。孚能科技新能源电池、普立思聚乳酸、安瓦新能源半固态电池、海螺暹罗耐火材料二期等项目完成签约,加快推动建设。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三代半导体已列入国家新材料重大项目七大方向之一,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期。市发改委成功推动国际半导体协会(SEMI)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已建成SEMI半导体国际合作创新平台(芜湖)。下一步,双方将在成立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创新联盟、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双招双引”实施方案、设立芜湖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基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建设智造名城

近年来,芜湖市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库企业达654家、产值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8%。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获得省级基地考核评估A等次,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基地竞赛中获得质量单项冠军。获省“三重一创”引导资金2.7亿元。新获批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核心器件、高端罐式专用车、通用航空等3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以旷视科技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为牵引,积极谋划建设“中国视谷”。

此外,经过8年培育,芜湖市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芜湖起飞”的生动注解。

近期,芜湖市再次抢抓安徽获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与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开展多轮互动交流,签署合作备忘录,并积极申办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全市正围绕航空材料、航电、飞控系统、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构建航空制造产业全链条;围绕“航空+物流”“航空+服务”“航空+生活”“航空+大数据”“航空+创新”,搭建低空经济产业大平台;围绕“承诺制”“标准地”改革、航空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等,优化企业发展软环境。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开放名城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人到半山,唯勇者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芜湖市把“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之一。近两年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建,深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注入了不竭动力。

芜湖围绕城市能级提升、协同开放、科技共同体等9大合作领域,与上海松江区开展战略合作,G60科创走廊芜湖产创中心一期项目签约,首批入驻企业10家。扎实推进“五个区块链接”,构筑与沪苏浙多维度的合作体系,新达成城区合作5项、园区合作4项,获批首个“沪苏浙皖”共建计量技术规范。首次发布“一带一路”跨座式单轨系统国际联盟标准,省内首条外贸直航班线芜湖-日本快运航线开通运营。实际对外投资4.8亿美元,同比增加22.4%,总量居全省第一。芜湖还与河南南阳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开展园区合作共建,探索城市建设管理合作,推动社会事业共建共享、人才交流合作,着力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城市合作典范。

举办跨区域产业发展大会,一直是体现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方式。当前,氢能产业化逐步进入大众视野,酝酿已久的中国氢能产业化进程正式拉开了大幕。今年,芜湖还将计划举办首届中日欧氢能大会。

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大会将邀请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权威专家、企业,讨论中外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分工格局、相关对策,掌握全球最新政策动向以及政策需求、企业技术情况。

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生态名城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芜湖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体现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芜湖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启动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与南开大学、海螺集团共建南开大学(芜湖)碳中和研究院。出台了《“十四五”能耗双控及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预警调控方案》。当前,芜湖市正在密切跟踪国家、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情况,深入分析全市碳排放总量及排放源构成,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制定芜湖市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路径,高质量编制达峰行动方案,压实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目标责任,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布局。

保障能源安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芜湖市积极探索建设虚拟电厂,力求以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等聚合和协调优化,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芜湖市开创性运用智能化手段治理长江、保护长江,着力打造全要素的长江保护生态体系。高标准建设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整合涉江保护功能需求,通过遥感卫星、雷达、传感器、无人机、高清摄像头、北斗系统等推动基层数据的统一采集、共享,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并辅助识别预警,实现对长江芜湖段水陆空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监管。

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和人民城市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我国区域发展动力由外转内,原先以中心城市为主的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演化为以中心城市加副中心为主要形态的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通过城市间强强协作,扩大大城市发展空间,增强极化能力,带动整体经济能级提升。在这一趋势下,省域副中心建设正成为影响省域竞争格局的重要变量。

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安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芜湖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芜湖新的时代定位,有利于芜湖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整合配置资源要素,激活城市内生动能,真正形成“呼应合肥、带动皖江、辐射皖南”的发展格局,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影响力。

“十四五”时期,是芜湖打造省域副中心的关键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芜湖市正在聚焦聚力“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力”,打开突破口。通过对标对表分析与合肥之间的差距,学习苏州、常州等城市发展成功经验,芜湖市锚定了综合实力冲击全国50强,未来五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中心区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顺利通车、芜宣机场航线不断加密、赤铸山路快速化全线贯通、大茆立交建设完工、芜黄高速建成通车……去年以来,芜湖市组织提升城市能级、建设人民城市的动作不断、亮点频频,一批基础设施建成完善;与此同时,保供稳价、价格监测工作有序推进,切实惠及民生。

扬帆“十四五”,一个创新要素和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开放协同和绿色发展活力迸发、城市能级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的芜湖已全速启程……

新闻推荐

新闻链接:

日前,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揭牌开市,是我国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又一重大创新举措,也是新三板市场运营8年多来,积极探索普惠金融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