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传统支柱遭遇挑战 重庆能冲击“一线城市”吗?

2021-11-17 21:59 大字

近日,各城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公布,除了TOP10城市的变动作为保留节目外,“第四城争夺战”也成为近两年的新看点。

在最新数据中,广州虽险守第四城宝座,但重庆和它的差距也从一季度的400亿缩小到不足80亿。而在去年的两个季度中,重庆一度超过广州,甚至有人断言,“北上广深”的超稳定格局将被重庆打破。

想把广州拉下神坛未必有那么容易,但近些年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量、不断破圈的影响力、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顶层设计“第四极”中的重要角色,似乎确实让重庆有了一些一线城市的“面相”。但纷繁“面相”之下,是否夹杂着 “幻象”呢?

经济密度低内部差距大

重庆是中国最独特的城市,没有之一。

说它是“城市”或许不准确,重庆8.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不仅把其它所有城市远远甩在后面,还超过了宁夏、海南等省份,直追浙江。单从面积来讲,称之为“中小省份”更为贴切。

但其行政体系的设置和和官方盖戳的“直辖市”名头让重庆确实是作为“市”存在的。这样的纠结或许还体现在重庆人民的心态上——一方面是以两万亿的经济体量高居TOP5城市的骄傲,另一方面经济密度和人均GDP的拉胯又确实败人底气。

根据搜狐城市的统计,2019年,重庆地均GDP为2864.78万元,居全国95位,低于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和河南安阳等城市。排名最高的深圳为134805.98万元,是重庆的近50倍。而经济总量和重庆相当的广州地均GDP为31782.97万元,是重庆的11倍有余。

人均GDP方面,根据搜狐城市统计,去年重庆人均GDP为78002元,居全国81位,其它直辖市分别为北京164905元,居全国第3;上海155606元,居全国第8;天津101570元,居全国41。除此之外,重庆的人均GDP也不及兄弟城市成都。

重庆的反差不止于此。除了面积,重庆在全国排名第一的还有人口。三千多万的常住人口超过上海、北京一大截,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重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户籍人口超过常住人口的大城市。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重庆总常住人口为3205.42万人,比十年前增加了320万,同时户籍总人口为3,412.71万人——也就是说,重庆历年来增加的常住人口仍不能填补流失和“逃离”的老重庆人。究其原因,除了排名第五的经济总量“里子”并没有那么扎实外,还和其内部区域发展差距巨大有关。

上文提到,重庆之所以称为市,和其行政体系设置有关——虽然面积巨大,但它并未设置“地”级行政区。这就导致重庆成为下辖区县最多的城市。截至目前,重庆一共26个市辖区、8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38个县级区划。

但是,不设地级行政区和政府不代表没有这个需求,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差异化发展,重庆很早就将38个县级区划分为几个(经济)大区——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来源: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

其实从名字就能一眼看出各区发展程度的区别。

根据统计,2020年重庆GDP前19的区县有18个在主城都市区,而万州区作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仅为第十。GDP排名第一的渝北区2009.52亿元,是最低城口县55.2亿元的36倍。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公报 制图:搜狐城市

人均GDP差别更为明显,人均GDP前20名中主城都市区的区县仅失一席。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虽然极差没有前两个指标大,但是主城都市区里的各区县几乎占据了前21席的所有席位。

除经济指标外,和居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的各区差别更为明显。数据来源:重庆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制图:搜狐城市

根据2020重庆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代表医院最高水平的三级医院数量(2019)为:主城都市区三级公立医院31家,三级民营医院15家;渝东北城镇群三级公立医院6家,三级民营医院1家;渝东南城镇群三级公立医院2家,三级民营医院为0。而卫生机构床位数最多的渝中区是最低城口县的十倍有余。

形成当下状况的原因极为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客观因素。而未来三个区域都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其实重庆市已有明确的定位。内容来源: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

简单来说,就是主城都市区作为核心经济引擎,其它两区的关键词是“绿色”。《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中关于城市愿景的“绿色化”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这意味着,渝东南和渝东北两个区域想要靠大拆大建、大搞工业的手段发展经济已无可能,剩下的,就是农业、文旅和轻量的农产品加工业了。但由于农副产业本身附加值和利润低的原因,对于两区域人民来讲,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经济密度不及众多一般地级市,大量经济不发达地区存在,重庆经济“第五城”标签的含金量的确要打个折扣。想要弥补这些短板,除了完善分配方式,继续扩大经济增量是根本。但目前,重庆经济的一大引擎似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汽车产业传统已老新兴不强

文章开头说到,今年以来,重庆的经济总量距离广州不断缩小,大有反超后者之势,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此之前,重庆经济曾经历过一波低潮。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公报 制图:搜狐城市

2016年之后,重庆经济增速跌破10%降至9.3%,此后的两年里,重庆的GDP增长速度骤降至2018年的6%和2019年的6.3%。而重庆经济的疲软,正是受两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的“拖累”导致。

2013年,重庆正式喊出要成为“中国底特律”的口号,并提出形成“1+8+1000”汽车产业体系的目标,包括一家龙头车企、8个在中国排名前十的汽车品牌建成或在建数十万辆产能的生产基地,以及上千家零部件企业。

当时的重庆,对手众多,广州、长春、成都在内的不少城市喊出了打造“中国底特律”。但是重庆颇有底气——早在2009年重庆汽车产量就已排国内所有省市中第三,2014年以262.89万辆的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此后的两年,重庆的汽车产量更是保持在300万辆以上的高位,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公报、媒体公开报道 制图:搜狐城市

这成了重庆汽车最为风光的时刻,也可能是最后的风光时刻。

2016年之后,重庆汽车产量连续下滑,2019年,重庆汽车产量跌至谷底,为138万辆。而重庆汽车产量曲线和重庆经济曲线保持着惊人的正相关性。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重庆提出成为“中国底特律”的2013年,“原版”的美国底特律因负债超过180亿美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最大的申请破产保护的城市。几年之后,重庆这个“中国底特律”同样面临困境。其实不止重庆,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28年来的首次年度销量负增长,为了提振汽车市场,国家发改委重启“汽车下乡”,但仍难消市场疲态。中国汽车产量也在2018、2019和2020年连续下跌。

大盘不景气,作为汽车之城的重庆比大盘的下跌来的更早,跌势更猛。

而其实重庆官方早就看到了问题所在,重庆在一份官方文件中称,该市制造业创新存在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产品档次不高及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特点。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居琰曾公开表示,“如果汽车产业再不谋求转型,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支柱产业能否支撑得住的问题,背后还有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后果不可想象。”

转型往哪里转呢?所有的汽车城市都知道应该打哪张牌——那就是新能源汽车。

2018年12月,重庆印发了《关于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线,以推动汽车和先进制造、信息通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主要途径。

同一个月,又出台了《重庆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18—2022年)》,提出,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通过认定的新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原则上给予1000万元的高端平台培育资助。出手相当大方。

2020年9月7日,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激励措施(2020年度)》,再次加速布局。毋庸置疑,重庆有着极为厚实的汽车制造业家底,而以长安为代表的重庆汽车品牌在国内也有着相当大的市占率。但是目前为止,由传统汽车厂商孕育的新能源汽车并不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主导权,甚至可以说处于弱势。相反,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外来的和尚”和新生的汽车品牌反而更受欢迎。

根据长安新能源官网的信息来,其新能源车主要有四款车型,其中,卖得最好的是奔奔E-Star。2021年一季度销量显示,奔奔E-Star零售销量为5286辆,奔奔E-Star国民版零售6056辆。对比来看,同为售价3万元左右的微型车,五菱宏光MINI EV则卖出了7.25万辆的成绩,两者的差距一目了然。传统汽车产业面临转型阵痛、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重庆汽车产业的未来似乎阴云密布,但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2020年,重庆汽车产业结束了连续30个月的下跌周期,2020年全年重庆汽车产量再次回升,转型策略初见成效。

至于新能源汽车,虽然势头很猛,但全世界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都正处于“乱战”初期,还未得其法的重庆在未来未必不能分一杯羹。

旅游马太效应明显 “吸人不吸金”

除了“汽车之城”,重庆近些年又增加了一个标签——“网红之城”或“旅游之城”。

穿楼而过的轻轨,绚烂致幻的霓虹……如此赛博重庆在互联网时代迅速蹿红出圈,成为近些年热度最高的旅游城市之一。重庆地铁李子坝站 图/视觉中国

根据搜狐城市的统计,疫情前的2019年,重庆旅游总收入为5739亿元,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2020年虽经历疫情冲击,但仍表现不俗,且被界面新闻评为2021中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第二名,同样仅次于北京。

但看似发达的重庆旅游业,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马太效应。

根据2020年重庆市旅游公报,2020年重庆市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979.18亿元,同比恢复95.2%。其中主城都市区旅游产业增加值为 712.71亿元,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为166.37亿元,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为72.23亿元。数据来源:重庆旅游公报 制图:搜狐城市

要知道,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总面积为3.39 万平方公里,大大超过主城区都市区2.87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渝东南的面积虽不及主城区,但旅游业增加值相差近十倍也是夸张了点。

当然旅游业增加值的差别只是一个结果,那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重庆市国家级和市级非遗分布图

根据相关统计,以国家级非遗的分布状况来看,中心城区的数量和密度(2018)居首,分别是17项和31.07项/万平方公里,远超其它片区。其次是渝东南地区,分别是11项和5.54项/万平方公里。而渝东北和主城周边地区(除中心城区外的其它主城都市区)数量相当。重庆市国家级非遗区域分布状况

非遗的分布只是重庆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他旅游资源如A级景区的分布和非遗也大致相当。更糟糕的是,那些偏远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少,还因为各种原因开发不足甚至面临失传。比如渝东南的国家非遗数量为11项,但集中分布在四大少数民族自治县内。由于社会资本进入障碍比较大,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缺少合作,很多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产业化难以形成规模,濒临失传。

这个逻辑就是,渝东南和东北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是由于经济落后资金缺乏,仅有的少量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又使旅游业不能如期发展。旅游业不发达,影响了其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这似乎是个矛盾的循环,而这个死循环不仅影响重庆偏远地区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还导致其星级酒店、旅行社等的配套建设不够齐全。

事实上,重庆旅游业存在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本段开头提到,重庆市出圈和爆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海市蜃楼般奇特的景观,比如洪崖洞算是典型代表。重庆洪崖洞 图/视觉中国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根据媒体报道,在洪崖洞爆红初期,重庆相关主管部门和运营方还曾召开过闭门会议,针对游客“反复打卡却不进景区”的问题展开会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最大化发挥洪崖洞作为重庆“都市旅游集散地”功能的方案。

说到底,出名只是手段,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靠名气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最终还是要促成下单。而重庆的总体旅游收入虽高,但是人均却不高。甚至在有些重要节点,重庆高的也只有旅游人次了。

以疫情前的“十一”黄金周为例,2019年黄金周七天,重庆3859.61万人次的游客量创造了187.62亿元的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消费486元。而隔壁的成都比重庆少了18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却多了整整100亿元,人均1420元。再把重庆和四川、云南、贵州省的人均旅游收入相比,它依然最低。

重庆“网红城市”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但爆红之后的重庆想避免沦为仅仅是“打卡”照片中的背景,还需要拿出更多方案,除了开发更多独特的文创产品、增加文化消费外,给予渝东南渝东北更大的支持,让挤在解放碑、洪崖洞前的游客发现重庆还有更多的“宝藏旅游地”,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如开头所说,重庆是中国最特殊的城市,而重庆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其它城市未曾遇到过的。重庆从当年的“傻大黑粗”成功进化到了现代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之城,之后未必不会成为“新能源汽车之城”。重庆从当年的工业为主到今天的旅游加持,新的产业发展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弥补短板需要时间,我们期待重庆从“大而不强”到“又大又强”。参考资料:

重庆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重庆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测度及空间分布格局|邓世成

重庆市汽车产业关联效应分析|卢荧玲

“网红”重庆的旅游账本|21世纪经济报道

消费力压广州,重庆仍待升级|每日经济新闻

重庆经济总量突破2.5万亿,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扭转乾坤|第一财经

重庆经济降速之谜:两大支柱产业疲软|第一财经

重庆衰落“徽军”崛起,谁是下一个中国底特律?|未来汽车日报

原标题:《经济密度低 传统支柱遭遇挑战 重庆能冲击“一线城市”吗?》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华为发新品 关注智能可穿戴龙头

■本报记者林珂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持的背景下,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不断增长。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