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上海增强创新人才吸引力的九个策略

澎湃新闻 2021-05-14 12:45 大字

当前,无论是国家对上海的战略要求,还是上海自身的城市规划,都将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我们邀请产业经济学、城市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进行线上咨询。结合专家意见及数据可获取性因素,确定全球城市吸引力指标体系(表1)。

我们从满足创新类人才需求角度出发,营造城市舒适度为目的,构建了宜居环境、安全保障、社会环境和自我实现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全球城市吸引力评价模型(图1)。

我们对标可称之为“全球城市”的纽约、伦敦、东京、北京和巴黎,看看上海的优势和差距,并寻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解决方案。

上海与一流全球城市的差距

从综合测评结果看,纽约、东京、伦敦列前3位,得分分别为0.6636、0.6037和0.5301,上海得分仅0.4226。上海在社会环境和自我实现两大一级指标中排名均靠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从宜居环境看,纽约、东京排名较靠前,上海、伦敦居后。纽约的PM2.5浓度、水域率指标表现较好,且纽约轨道交通路网密度较高,便利人才的生活与交流。东京主要是由于其在餐饮购物及生态环境指标上比其他城市表现更为良好,一是东京的餐厅与购物中心数量较多,且绿化覆盖率与PM2.5浓度也表现较好,这主要是因为东京地震较为频繁,设置了较多的公园,因此绿化覆盖较高。上海在宜居环境指标上,餐饮购物这一指标排名第2位,原因为上海是全球知名品牌的“首店聚集地”,拥有众多购物中心和顶级餐厅,能满足人才对高生活品质的需要。但上海在居住环境指标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较高,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为15.06,远高于纽约(3.99)、伦敦(5.65)和巴黎(6.28),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较其他城市低,仅64183元,而纽约高达327032元。此外,上海的房租收入比也较高,房价收入比高达0.94,而伦敦仅0.2,上海一居室月租金高达5041元,而伦敦仅为3669元,总体看,上海生活成本较高。

从安全保障看,北京凭借良好的医疗体系排名第1位,大型医院数量达648家。东京在安全指数这一指标上表现良好,而北京和上海差距较大。巴黎安全指标表现最差,主要是由于巴黎失业率高达7.6%,且大型医院数量较少,仅72家,但可圈可点的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医疗保险已实现全覆盖,所有法国境内的合法居民都可以申请全民医保。此外,如果是没有居留卡或已办理合法身份的外国人,法国政府仍会为该人群提供国家免费医疗援助。数据显示,上海在信息安全与数据安全方面与排名第1位的东京仍有较大差距,这一指标主要衡量城市预防网络攻击、保护各类数据安全的情况。上海的大型医院数量比欧美的全球城市多,但与北京的648家和东京的647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此外,上海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为87.4%,与伦敦、巴黎这些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医疗体系完备程度有待提高。

从社会环境看,上海在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两个指标上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上海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分别为100家和25家,而巴黎有292家博物馆,纽约有1475家美术馆;上海的公共图书馆也仅25家。公共图书馆可为“双创”提供良好的孵化条件,免费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科技资源,有利于大幅提升知识传播的力度和速度。在教育资源方面,上海高校数量不少,但QS排名Top500高校上海仅有4所,而伦敦和巴黎均有11所。此外,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本级财务支出的比重与纽约、东京相比略低一些,上海为10.99%,纽约和东京分别为15.71%和14.15%,上海需要继续加强教育方面投入。

从自我实现看,纽约、北京、东京表现突出,对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空间的广度和深度较高,而巴黎、伦敦、上海稍逊。在科创活力方面,上海科技投入比东京、北京少,上海科研投入强度为4.03%,东京、北京分别为10.17%与6.17%。上海的科技创新竞争力较弱,与纽约、东京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东京以16899项PCT专利申请数居第1位,而上海仅1246项。上海的产学研合作情况不佳,2018年产学研合作发表论文占比为2.3%,远低于纽约的8.5%和东京的7.7%,科技创新转化效率较低。在经济活力方面,上海主要是三大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上海的第三产业占比近70%,而伦敦、纽约分别为92.59%和94.14%。在开放程度方面,上海吸引的高校留学生数量较其他全球城市有一定差距,2018年上海有留学生6.09万人,而纽约每年可吸引留学生99万人。在北京和东京的跨国公司总部数最多,分别为58家和38家,而上海仅7家,上海本土大企业数量与其他全球城市相比差距显著。国际组织总部落户有利于吸引创新人才。

上海增强全球城市吸引力的思路和举措

“三引”:引育拔尖科技人才、引育一流科研机构、引育强势科技企业

1、推进全球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引育一批拔尖科技人才。上海可以发挥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通过持续推进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手段建设全球科技人才数据库,做好全球、城市、区域、机构等多层次多维度全景、趋势、预测等人才数据分析,利用好人才平台深度挖掘全球科技、产业、金融和人文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在人才引进、人才评估、专家评审、科技合作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服务,充分发挥好高层次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其强大的影响力、带动力来提升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2、搭建一流科研机构信息平台,引育一批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可以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信息平台”,实时跟踪了解与上海重点发展领域相契合的一流科研机构的科研动向、合作动态、专家人才现状、成果产出等,为引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推动国际科研合作提供数据支撑。上海应加速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在沪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与国内机构的合作进程,扩大国际合作,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留住高层次人才、培育人才提供更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上海必须重视发挥本土高校院所内生力量,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赋予高校院所更多办学自主权,建设创新人才培育基地,使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形成合理的结构。

3、发挥上海“科技创新气场”,引育一批强势科技企业。截至2020年4月,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到730家和466家。上海有其独有的外商投资吸引优势,需要运用好“双自”优势,通过打造国际研发机构聚集区,吸引顶尖科技企业落户上海,利用好制度优势协助外资企业和创业公司办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章程认证、注册、税务、年金及社会保险、入境管理等手续,合理布局聚集区产业链创新链,促进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引进一批全球顶尖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天使投资税收减免计划鼓励国际天使投资基金对优质创业项目的支持,助推上海独角兽企业的孵化和成长,培育一批后起强势科技创新企业。

“三提”:提高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开放共享水平、提高产学研结合度

1、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高优化营商环境。上海应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上海的中心辐射作用,兼具发展各城市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深化协同创新效应为人才价值实现提供良好产业集群环境。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长三角机构、人才、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要素的系统化有效组织,发挥平台优势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资源集聚与发展,形成区域创新要素共享长效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可利用资源;贯彻落实好营商环境“3.0版”方案,为上海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符合规定的创业孵化企业和国际研发机构提供社会保险费补助、政府廉价集体宿舍等政策,帮助企业家降低用工成本;实施力度更大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放宽外籍人才、留学生创业限制,规范和放宽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吸引全球人才和企业来中国创新创业,提高外籍人员在上海投资创业的便捷性,打造世界创新高地。

2、积极推动科学数据共享利用,提高开放共享水平。科学数据是基础研究的重要资源,创新人才通过利用科学数据进行再次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为更好地营造开放共享的科研环境,上海应推进科学数据的安全防控和长期保存,将科学数据安全防控纳入上海信息安全战略体系中,加快推进科学数据管理立法及配套制度建立;成立科学数据中心,将其列入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中,进行高效的科学数据标准制定、数据存缴、安全防控及共享开放;攻坚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搭建科学数据云平台,对科学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推动科研人才共享和充分使用,推动实现科研信息化。多措并举共同推动科学数据的效能最大化,并在经费保障、技术研发和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人才培育开放共享的科研环境,以提升上海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

3、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产学研结合度。上海应借鉴日本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经验,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通“产学研”合作壁垒,由政府主导,帮助科学家科研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应用到产业中;实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将大学教育和科研机构技术研发、企业创新实践人才需求有机结合,形成注重实践应用、覆盖“校企政”的完备教育体系;借鉴纽约“应用科学”计划,引进国外顶尖理工院校建立科技园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上海通过打造国际研发机构聚集区,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建立校企科技园区或科技城,打通高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三增强”:增强美好生活品质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先进文化自信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自我理想价值对人才的吸引力

1、提升创新人才待遇,增强美好生活品质对人才的吸引力。上海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住宅供应与住房保障政策,对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一定的购房与住房补助,提供配套生活条件,向人才及其家属提供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认真落实人才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适当提高相关补助津贴,让人才安心工作、敬业奉献。畅通海外科学家及外籍创业人才来沪通道,为其来沪创新创业提供生活、工作、信息流通、境内停留、居留等多方面便利。

2、打造敢于创新氛围,增强先进文化自信对人才的吸引力。创新创造需要科学家的努力和坚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宽容和支持。相关资料显示,科研创新成功率只有10%左右,上海想要更大程度地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应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向全社会宣传敢于创新的理念,鼓励科学家试错冒险,培养全社会宽容失败的观念。勇于面对失败需要创新者持续修炼定力,更离不开制度撑腰,应建立宽容失败的政策保障机制,解除创新者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不落地。积极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学习国外先进企业推崇的“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的价值观,设置奖励和表彰制度,使企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3、拓宽创新发展空间,增强自我理想价值对人才的吸引力。制定合理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对积极干事创业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广泛宣传爱才惜才的理念,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把握创新人才发展的各项需求,了解创新人才自我价值实现所需的政策和环境,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创新需要有开放性的思维,积极举办或承办国际学术论坛和技术交流论坛,如浦江论坛、人工智能大会等,推动科研人员和研发技术人才的思想碰撞,为创新人才拓宽发展空间。

表1 全球城市吸引力指标体系图1 ?基于满足人才各层次需要的全球城市吸引力评价金字塔?

图1 基于满足人才各层次需要的全球城市吸引力评价金字塔

表2 上海与国际一流全球城市吸引力测评结果(作者徐旻昕系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工程师。本文参与撰写人员:王茜、阮妹、王杨。本文首发《科学发展》2021年第2期,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刊发时有删节)

————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从这些数据感受中国经济活力

前四个月,全国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约五成,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5倍,“双品网购节”活动15天带动网络零售额6928亿元……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