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高息”背后要吃透规则
■ 本报记者 吉雪娇
近期,银行陆续推出各类新型结构性存款产品,由于部分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较高,从而获得了投资者的关注,甚至出现“发行半分钟即告售罄”的盛况。
在分析人士看来,预期最高收益率是结构性存款产品收益的一个乐观预估,不代表到期实际收益率。
“高息”结构性存款受关注
“选结构性存款,享美好收益。”5月12日,在某股份制银行的微信公号,该宣传十分醒目。记者注意到,该行推出一款“520特别版”结构性存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0.8%-5%。
该产品并非个例。近期,结构性存款产品陆续“上新”,其中,挂钩股票指数的产品受到热推。总体来看,这些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预期最低年化收益率大多低于1%,而预期最高收益率在5%-9%之间。由于部分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较高,从而获得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尽管部分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较为诱人,且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已经兑付的产品都是按照高收益率兑付,大概率可以达到最高收益。”但投资者需要留意的是,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并不代表实际收益率。
以4月为例,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4月发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6%,环比下降17BP;而同月到期收益率为3.09%,环比持平。
具体来看,4月到期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中,有696只同时披露了预期最高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有544只达到了预期最高收益率,占比78.16%,较3月上升12.76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有超过两成结构性存款未能获得最高年化收益率。
监管层督促银行有序发展业务
随着保本理财产品的退出,近年来,存款类产品和国债成为银行理财投资者较为关注的品类。其中,结构性存款在产品门槛、期限、收益率等方面与保本理财产品较为接近,被认为替代性最高。
不过,在对存款产品持续的严监管下,结构性存款“高息揽储”已成过去时。其中,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已被纳入自律管理。“结构性存款收益一般包括保底收益和挂钩衍生品产生的收益两部分,其中保底收益率与一般存款的利率性质相同。但部分金融机构为吸引客户,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设定较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
为引导结构性存款规范有序发展,2019年12月,央行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督促银行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同时,银保监会也采取措施,督促银行有序发展结构性存款业务。
投资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与此同时,杜绝假结构性存款也一直是监管的重点。此前在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过程中,银行发行的假结构性存款数量虽然在减少,但依然有银行在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为压降结构性存款实际揽储成本,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求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另一方面禁止银行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产品。
“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背后要有真实的衍生产品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接下来部分银行需要继续优化和调整结构性存款的收益设计,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风险不匹配的假结构性存款,市场上真结构性存款的比例会逐渐提升。”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
刘银平认为,这也意味着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可能会有波动,投资者购买该产品也面临更多收益风险,购买之前需要认真查看产品的收益规则,了解产品达到不同收益率的条件及概率。
而在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胡小凤看来,随着监管的推进,假结构性存款产品会越来越少,但投资者“不要被披露的高息迷惑,需要进一步了解产品性质、产品结构、挂钩资产等,关注相关金融市场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合理做出投资决策。”
此外,胡小凤提醒投资者,结构性存款并不是百分百保底,不排除有个别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只保证部分本金,比如90%或95%保证本金,投资的时候要仔细阅读各项说明书和条款。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记者成欣许可)针对美国政府延长一项涉及华为的禁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3日表示,中国政府将坚定维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