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 谁为刀俎谁为鱼肉
一周前“搁浅”在苏伊士运河的长荣海运货轮“长赐号”终于成功完全浮起。
一艘搁浅的船,一条被阻塞的路
“长赐号”“Ever Given”是中国台湾长荣海运的20000TEU级货柜轮,可装载20000左右集装箱,有长荣公司向日本正荣汽船租赁,行驶于远东-欧洲航线。
这艘巨轮一周前在经过苏伊士运河时突然打横搁浅、阻塞航道,致使苏伊士运河这条全球最重要的通道之一成了“堵道”,三四百艘船舶因此拥堵于此,据说,正在地中海的美国航母艾森豪威尔号若要前去北阿拉伯海或西太平洋,也算是为此“受困”了。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但就船体而言,或就损失上亿的费用,苏伊士运河暂停使用,其直接经济损失则可能是1200万-1500万美元/日。救援费用应该也是天价,现在虽然终于浮起并被牵引至大苦湖,但接下来如何装卸货物也是不小费用。至于其余被堵船只和闻风便立即变道好望角的船只,其绕道的事件和经济成本不小。全球贸易受阻,单单这个消息就足够让原油市场、原油化工产品市场以及其他想得到想不到的消费品市场陡然大涨。有人测算,每周的全球贸易损失是60亿-100亿美元。
全球都哀叹,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全球航运业带来了重大打击,全球供应链不断的“掉链子”已经对各国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就在2月份,即使没有苏伊士运河的“百年不遇之大搁浅”造成堵塞,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货轮延迟7天以上。
此次堵塞事件中,俄罗斯可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欧盟有40%以上天然气进口和27%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俄原本每天有超过50万桶原油经过苏伊士运河。目前所知,其有六艘俄罗斯出发的邮轮滞留在苏伊士运河,共载有320万桶原油和120万桶精炼油,总价值超过2.9亿美元。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喜有忧。尽管损失可观,但俄罗斯抓住这次苏伊士运河“危机”,开始又一次推广北极航道。
能不能有别的路?
众所周知,苏伊士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于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由此诞生了从欧洲至印度洋最近的航线。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长度达190公里,在地理上被看作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EIA 2014年发布的《WorldOil Transit Chokepoints(世界石油通道的咽喉要道)》列出了七大水上通道(包括海峡和运河),就包括苏伊士运河。没有苏伊士运河之前,欧洲到亚洲的货船往往需要绕道非洲好望角,视乎不同出发地和目的地,航程可能要多出8000-10000多公里,可想而知,无论是时间还是经济成本上,苏伊士运河都是更加好的选择。
那是不是就没有更近的路可走了呢?
俄罗斯表示,当然有。
那就是北极航道。
北极航道目前包括沿俄罗斯北部海域的东北航道和沿加拿大与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域的西北航道。其中,白令海峡与新地岛之间的航道被俄罗斯成为“北方航道”。
仅从距离上来看,从巴伦支海到白令海峡的5000公里航程,是欧洲和亚洲之间最短的通道。与苏伊士运河相比,北极航道能将欧亚之间的航行时间缩短40%即15天。但是,毕竟是北极,自然环境还是挺恶劣的,那里有的是冰山,船只航行必须有破冰功能,而且速度也会大打折扣。不过,随着全球变暖,夏季北极海冰范围呈现缩小趋势,而北方航道又是其中冰情最轻的,自2008年以来,每年9月都基本处于无冰状态。因此,2009年,俄罗斯就开始在北方航道开展商业航行。2013年,北方海航道过境运量达到135.6万吨的历史峰值。
2020年,俄罗斯通过北极航道出口了近3300万吨天然气。克里姆林宫希望到2024年将运输量增加到8000万吨,到2035年达到1.3亿吨。
今年1月,两艘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无需破冰船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了从亚马尔半岛萨贝塔港口到白令海峡的航行,通常过去这个时间段的航行必须有破冰船的帮助。
新航道行不行?
一百多年前,苏伊士运河也曾遇到这个问题。
19世纪中叶,围绕着开凿苏伊士运河,英法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是17世纪中叶以来英法争夺海上霸权、在东方进行角逐的继续。
英国反对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因为通过七年战争(1756-1763年) 夺取海上霸权、建立东方殖民帝国以后,其认为自己对好望角航线的控制已然“炉火纯青”。1756-1786年,英国连驻埃及领事也未设置。虽然,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曾提醒英国政府:“仅依靠一条航路是失策的,它的优势地位可能在某一天被其他航路所取代。”并告诫:“以前的海上强国都是因此而丧失了霸权地位。”但是,英国政府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地中海国家,而且希望奥斯曼帝国能够挡住东方的扩张。
法国涉足东方比英国和荷兰晚半个世纪。17世纪中叶,当英荷争夺好望角航路控制权时,法国一些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商人已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地中海地区商路上。他们想用打通埃及这条通路与好望角新航路相抗衡,把航路优势拉回地中海地区,从而可以在与英荷争夺东方的斗争中占据优势。法国自七年战争丢失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以后,一直渴望恢复在东方的地位并对英国进行报复。因此,拿破仑远征埃及,就想要开凿苏伊士运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法国船只得以在红海自由航行。拿破仑占领埃及之后,立即计划开凿运河,亲自率领一批工程师和军官沿苏伊士北上,寻觅古代法老的运河遗迹,并派工程师勒佩尔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1846年,苏伊士运河研究会成立,英国人认为此“会”名为“国际组织”,实则由法国人主使,因此抗拒其开凿运河的建议,而提出修建铁路的倡议。由于双方不断的游说埃及、并攻击对方意图,埃及方当时没有统一任何一方建议。直至多年后,亲法的埃及新领导人同意运河计划。尽管英国首相不断阻挠,认为这是与好望角航线的竞争,并且是企图让埃及独立于土耳其的“阴谋”,但当时英法正在联合对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双方几轮明战暗战,终于,1859年,运河破土动工。
航道行了怎么办?
没有苏伊士运河,英国横加阻挠,有了苏伊士运河,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会下金蛋的鹅,不能阻挡就要拥有。1875年,英国趁埃及财政拮据,用不到400万英镑廉价买下了埃及手中的全部股份。在殖民时代,苏伊士运河成了大英帝国的主要运输生命线,把英国与印度和远东紧紧连在一起。
尤其是,1908年5月,中东的第一个油田,波斯王国的马斯杰德苏莱曼油田被发现,1912年,中东第一个炼厂阿巴丹炼厂开始生产,船载着油,从波斯湾经过霍姆斯海峡,进入阿拉伯海,再从亚丁湾北上红海,沿着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驶向欧洲大陆,使苏伊士运河从此成为了欧洲能源的大动脉。
航道行了,就“好办”了吗?
恐怕更不好办了。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垒”。苏伊士运河的独特地缘政治优势和经济效益,无疑肯定会成为全球争夺的“高点”。
美国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不能允许苏联在中东使用武力的斗争中取得领导权, 而赢得世界上新独立国家的信赖,不能给俄国熊以任何可以控制对西方世界防御和经济至关重要的石油生产好运输的机会。苏联赫鲁晓夫则就中东问题两次发表长篇讲话,称如果西方威胁到苏联在中东的利益, 苏联将不惜用战争来保卫它。
1948年,以色列建国,随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美国和苏联外交介入。
1956年,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发动第二次中东战争,产生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在关键时刻“背叛”英国,在美苏支持下,苏伊士运河控制权回到埃及手中。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战争只有六天,但运河被关闭,且在此后八年时间里一直被关闭。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此战引发了西方经济危机,美国在埃及领导人迭代后迅速转向与之交好,并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援助以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
1975年6月,运河重新开放。1979年4月,以色列的一艘油船通过苏伊士运河,标志以色列和埃及消耗战结束。
现在行不行?博弈还将继续
此次发生事故造成“大堵塞”,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把运河修宽一点?
其实运河一直在拓宽。
2014年8月,埃及开始开凿新苏伊士运河, 新运河实际上是在原运河北起点的60公里至95公里河段处拓出平行河道。过去,南向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中途需在大苦湖等待8-10小时。新运河建成后,大大提升通航效率,每天通行量将由49艘提升至97艘,平均通行时间由18小时缩短为11小时。
然而,由于当时经费和事件紧张的那个原因,运河并未能如开始预期的那样全线双向行驶,此次“长赐号”搁浅就在其南段单向道上。
当然,无论如何,运河收入非常可观,年收入在55亿美元左右,有测算称,到2023年,运河年收入将增至过百亿美元。
正因为此,俄罗斯力推“北方航道”的动因很让人理解。
况且,苏伊士运河的石油运输最早恐怕与俄罗斯的关系最为紧密。1892年8月23日,壳牌石油的创始人英国商人马库斯塞缪尔旗下的第一条散装邮轮通过了苏伊士运河进入波斯湾、进入太平洋,开始了苏伊士运河和石油运输的不解之缘。这条航线的开发,加上俄罗斯油轮技术的革新,让沙皇时代的俄罗斯石油迅速进入中东市场和亚洲市场。到了19世纪末期,当美国出口6200万桶的煤油时,俄罗斯已经出口8400万桶,占全球煤油贸易的60%,苏伊士运河拉近了俄罗斯和世界的距离,俄罗斯石油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让巴库一举成为世纪瞩目的石油中心。
回看历史,这条“交通要道”永远是全球政治、经济的必争之地,也显现着大国权力交迭的历史趋势,刀光剑影中,谁为刀俎谁为鱼肉?耐人寻味。
后记
近些年,对于全球化的质疑中,供应链过长会带来种种“不安全”是一个重要声音。从新冠疫情开始,全球供应链是否应该“在地化”被讨论得更多。而今年的“长赐号”堵塞苏伊士运河,更是让很多人又问起这个问题。
从表面上看,反全球化,或者说要求供应链收缩是个经济问题,然而从苏伊士运河的历史看,通道交通问题从来就是政治安全问题。如此这般,再看一些议题,或者就有了不同理解。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员工发布不当言论?华安基金回应称正调查,交行取消合作直播计划
记者|张晓云3月29日,据网友爆料,一名自述在上海工作12年的台湾女性,屡在境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涉“台独”等不当言论,疑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