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清理“沉睡卡”,银行不能“说梦话”

南宁晚报 2021-03-30 06:33 大字

■郭元鹏

3月19日,赵书阳收到华夏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公告:“3月30日起将开展个人存量账户的清理工作,此后将每年对符合条件的账户实施持续清理。”这是他今年收到的第一个正式清理通知。目前,他手中有5张3年以上没有使用的“沉睡卡”,面临着被清理的可能。清理“沉睡卡”如何维护用户权益,成为热点话题。(详见本报今日13版)

据央行披露,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20.92亿户,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64户。个人开户数量过多会造成个人对账户及其资产管理不善,同时也造成银行资源浪费,长期不动的账户还成为银行内部风险点。因此,10多家银行对“沉睡卡”进行了集中大清理。

不可否认的是,清理“沉睡卡”是管理的需要。但是,也需要明确的是,在清理“沉睡卡”的过程中,不能在权益的维护上“打呼噜”。目前,清理“沉睡卡”存在不少问题。

各家银行对于“沉睡卡”的标准概念不一样。有的银行规定“沉睡卡”是3年以来没有使用的,有的银行规定“沉睡卡”是2年以来没有使用的。还有一些银行是从“资金流动数据”鉴别的。有的是账户余额低于10元即被清理,有的要求为0元清理。处置手段也有不同,有的是予以注销,有的是限制线上交易。

还有就是处理“沉睡卡”简单粗暴的情况让客户难以接受。比如有的银行在清理“沉睡卡”的时候,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只是“单方面取消”;有的银行只是发布一个“沉睡卡名单”就取消了,而公告范围很小,在自己银行网点张贴告示,不少客户“没有看到通告”。

“沉睡卡”的存在确实是一种社会问题,也确实需要清理和治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银行来说不能简单粗暴,要多些人性化服务,维护好客户权益。“沉睡卡”有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一些市民银行卡较多,疏于管理“忘记了”;一种情况是,一些市民“暂时用不到”,可是并不意味着“永远没用处”。

清理“沉睡卡”必须要尽到告知义务,要想办法通知到个人,征求客户的意见,对于确实“不再使用的”可以清理,对于明确告知“还会使用的”要协商好使用规则。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是“沉睡卡”,但是里面还有少量的资金,在取消这类“沉睡卡”的时候,要确保这笔资金的安全,要将这笔资金返还给客户,即便只是几十元、几百元,也需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报道里提及的赵书阳,他的银行卡里还有6.84元,直接被银行“清零”了。全国清理的“沉睡卡”很多,这笔钱都去哪儿了?难道可以被银行“据为己有”?

清理“沉睡卡”的标准,银行不能“说梦话”,维护权益不能“打呼噜”,需要尽快出台“沉睡卡”的统一标准。最起码,清理“沉睡卡”不能“把客户的钱直接清零”。

新闻推荐

湾沚区全力备战“双招双引” 一季度已签约项目39个,总投资78.31亿元

本报讯(记者王世宁)今年以来,湾沚区充分发挥全区六大招商中心作用,全力落实产业链招商,大力推动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驻点招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