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以多元联合模式打造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
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决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劳动要素。伴随持续的技术迭代升级,及其引发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技能人才内涵正在逐步发生演化。新时代的新技术、新职业、新机遇,给技能劳动者素质提出新要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师队伍是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传播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牵涉面较广,不仅要增加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还应着力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一体”,采用的是合作联盟形式,其合作关系不固定,形式松散,成效参差不齐,极大限制了职教资源配置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在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这正是着眼发展、立足市场,针对职业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教学与生产脱节”“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等突出问题提出的针对性举措。
要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关键是要紧扣国家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开发规律,探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多元联合师资培养模式,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关键领域的调控作用,促进人才制度建设和人才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重点聚焦三方面内容。
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联合办学制度,整合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各方搭建“职业教育联合体”,变“各自为战”为“集团作战”和“协同作战”。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紧盯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与职普招生规划、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教育规模比重相联动的经费核算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待遇和教学经费。二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与职业教育供需协调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实现教师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动态调整,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集约型转变。三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强化职称评审标准中对一线实践经验的要求。
衔接标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紧扣前沿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建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评定制度,培养大规模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更好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形成集录用、培养、教学、实践于一体的师资专业能力综合开发模式,特别是要将参与校企合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内容,将生产经营实践经历纳入教师评聘、晋升条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企业生产标准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对接。加大对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力度,全面对标企业生产实践,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链”,鼓励将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科研项目研究与生产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训等方式,将教学授课、师资培训、生产实践相融合,持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盘活机制。采用多样化的人才选用方式,多渠道拓宽“双师型”师资来源,全面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深度升级“校企合作”,以企业为重要主导,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为重要支撑,以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为有益补充,鼓励地方开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特别是形成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合培养师资的“共赢”模式,加强教师在校企间的双向流动,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专职教师到学校任教,共享优质师资。还可在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来校任教并持续提升实践能力,将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优秀毕业生回聘兼职任教,通过学校间联合办学、师资共享等方式,互聘联聘教师、返聘高级专家、聘任兼职教师等。
(作者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新闻推荐
任宏军快七周年了,合阳惠民村镇银行,扎根在黄河西岸乔山脚下,服务于有莘之国伊尹故里,成长在华夏民族发祥之地。2014年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