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抗疫,迅速扩产口罩10亿只圣泉集团“拼”字当头蹚出创新路
圣泉集团口罩生产车间
圣泉集团口罩生产线圣泉口罩出口战“疫”。
时间回到2020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六,正是防范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最紧张的时候。面对驻厂监督防疫物资生产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圣泉集团总裁唐地源立下“军令状”:次日起,每隔一天,保证增产口罩5万只,用于保障地方抗疫需求,直至达到日产20万只。
这时候,圣泉集团的口罩产能每天只有3万只。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曾想到,只用了4个月,圣泉集团口罩日产能就达到1000万只!
2020年以来,圣泉集团共销售口罩近10亿只,不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地方抗疫需求,而且出口欧美等地,广受好评。如果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空前的卫生防护产品市场遭遇战,那么圣泉集团无疑赢得名副其实的“大捷”。无心插柳的口罩生产线
2017年,圣泉集团决议进一步开发旗下的生物质石墨烯衍生产品,口罩作为众多产品中的一小项入选。不到一年,两条KN95口罩生产线落址圣泉。没有人意识到,正是这一无心插柳的举动,在疫情暴发后帮助圣泉集团在口罩领域提前走出一大步。
李学伟是圣泉集团最早做口罩的人之一,研究材料学出身的他,对口罩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是材料,不了解的是流程。”为了实现口罩项目的落地,李学伟开始研究摸索关于口罩的各项认证标准,什么标准符合民用、什么规格符合医用、什么是LA标志认证、国外主流的认证资格都有哪些……2018年,走了不少弯路的李学伟与公司体系认证人员一道,先后跑下了国内KN95口罩工业生产许可证和LA标志的认证,也算入了门,弄懂了口罩行里的道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唐地源决心全力阻击疫情,生产抗疫卫护产品。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大环境后,唐地源明确指出,圣泉集团的口罩绝不止局限于当下,目光要放在整个中国甚至全球。一时间,口罩的开源、扩产、认证成为了圣泉集团最要紧的任务。李学伟之前走过的弯路,一下子成了宝贵的经验。
要生产认证“两手抓”,这是圣泉集团介入口罩生产两年后收获到的重要经验。自圣泉集团决心加大口罩产出的命令发出时,相关认证筹备同步开展。从国内民用、医用口罩标准认证,到欧盟CE认证、澳大利亚TGA认证等,圣泉口罩始终跑在同行前列。2020年4月28日,圣泉集团进入商务部认可的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名单中,6月1日进入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名单。
这与唐地源对国内外疫情形势的研判不无关系。国内疫情日趋稳定,海外诸多国家疫情仍在弥漫扩散,国际市场上,中国产的口罩越来越抢手。在国外标准认证那道高高的门槛面前,不少国内企业“翻了船”,而资质认证周全的圣泉集团,“出海”订单纷至沓来。
不让一只不合格的口罩流入市场
很快,有了大量订单的圣泉同样有了新的要求:决不做一锤子买卖。
“不让一只不合格的口罩流入市场。”在一次口罩生产会议上,唐地源就下了这样的死命令。唐地源深谙,对于口罩这种科技含量并不高的产品,质量才是硬道理。控住质量,才能拿住客户,把短线生意做成长线的。
从检测标准的严格落实开始,只为严格把控口罩品质。仅一只简单的一次性平面口罩的外观检测,圣泉集团就制定了32条检测标准。如此严格甚至严苛的检测标准,也成为圣泉集团口罩畅销海内外的底气。
2020年8月,圣泉集团接到来自德国的1500万只口罩订单,质检员工通宵达旦将1500万只口罩按照检测标准一一检验,确保做精质量无次品。圣泉集团生产部员工郭京友说:“加工环节的工作量很大,像耳带长短、焊接质量、喷码质量等,都是一只一只地检查。”精工出细活,在严格执行检测标准下,圣泉集团在欧洲市场口碑飙升,接二连三收到欧洲订单。“最初我们给法国做了6500万只,给德国做了1500万只,做这些口罩增加了我们的信心。”自去年4月以来,圣泉集团累计向欧盟出口近6亿只各类口罩,为欧盟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贡献。
用科研提升效率,用科技保证质量。唐地源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圣泉集团,科研人员在公司占比10%左右,科研年投入占营业收入5%。
在口罩科研方面,唐地源更是要求保证质量、拆解目标、落实到底。2020年4月,圣泉集团“折叠口罩”进入研发攻坚期。“折叠口罩”是采用一次性平面口罩方式,达到KN95口罩防护效果,具有加工速度快、加工成本低等优势。随着传统口罩不易降解带来的环保问题日益凸显,圣泉集团国内首创可降解高效防护“纸”口罩,以高透气量的天然纤维素复合滤纸(食品级)代替普通一次性口罩内外纺粘无纺布层,过滤元件采用熔喷无纺布或纳米纤维膜,耳带采用可降解长丝材料制备,可降解材料占比高达98%以上,可大大缓解环保压力。
更拼、更快、更强
4个月,从口罩日产能3万只到产能1000万只,从十几个人扩充到顶峰时期的7300余人,从两条KN95口罩生产线到百余条口罩生产线及上下游口罩全产业链布局,圣泉集团口罩事业的发展速度离不开一个“抢”字。
在口罩市场火爆的日子,十几万元一台的口罩设备炒到100多万元,原料熔喷布价格从4万元/吨上涨到80万元/吨,维修师傅工资1天一万元起……无数企业被狂热的市场与离奇的价格吓退,圣泉集团决心借机“抢”出口罩市场。
革新模式,效率优先。针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形势,圣泉集团决心“让听见炮火声的人做决定”。当时,口罩市场供应随疫情发展越发紧张,原料与设备的价格更是一天乃至一小时变动一次。唐地源决定,打破固有付款模式,创新付款流程,将拍板的权力交给从事采购的业务人员。
抢设备、抢原料、抢人才、抢时间……郭京友仍记得那个不眠之夜。晚上6点,郭京友在一处口罩设备生产厂家高价“抢”下一条口罩生产线,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打电话联系车辆运输。1小时后车辆到达,设备装车,当晚9点郭京友带着设备和生产线回到圣泉集团,没有人顾得上休息,马上进入严格的组装过程。“设备只要拉来,就必须开起来。”郭京友说。凌晨1点,万籁俱寂,圣泉集团灯火通明的车间里口罩设备开始徐徐开动,一个个口罩成品如新生儿般呱呱坠地。郭京友与同事创造了设备“当天到厂、当天调试、当天投产”的圣泉纪录。
这只是圣泉速度的一个缩影。在圣泉集团第一次口罩专项会议上,唐地源就用“不惜代价、千方百计、不计回报”为圣泉集团口罩事业发展定下了基调。
目前,圣泉集团已抢先开发出不同规格、不同材料且符合中国、美国、欧盟多地区认证标准的口罩40余种。圣泉集团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达产速度,在一只只看似不起眼的口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报通讯员 路明磊)
新闻推荐
3月19日晚,东阿阿胶公布了2020年年报。年报显示,受数字化转型、客群拓宽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0.41亿元,同比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