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对话 | 城市大型体育场馆如何“造血”

澎湃新闻 2021-03-20 18:25 大字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风口。

此前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仅占整个GDP的1%左右,但是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据GDP的比重通常达到2%~3%。也就是说,国内的体育产业市场规模,还有巨大的增值空间。

从产业链来看,体育场馆的建设为体育赛事运营提供了空间载体,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大型体育场馆的后期运营及商业开发成为令许多城市困扰不已的难题。3月16日,城市进化论与世界顶级体育场馆建筑设计商Populous中国区执行总裁常雅飞(Tiric Chang)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深入探讨如何增强大型体育场馆自身的“造血能力”,如何让体育场馆建设融入城市发展,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在常雅飞看来,作为体育产业多元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型体育场馆是非常具有“能量”的建筑,不仅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提升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全民体育的发展,令城市保持长久的发展活力。

+1

“不应只满足于赛事需求”图片来源:摄图网

城市进化论:目前,全国范围内可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大型场馆超过了6000所,作为体育建筑设计商,您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体育场馆的建设趋势?其背后反映出体育产业怎样的发展特征?

常雅飞: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于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实际上,自2000年中国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场馆建设就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近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类体育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相继落地,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逐步进入了黄金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各项重大国际赛事的成功申办也进一步刺激了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及商业化开发的需求。

几千座大型体育场馆在中国拔地而起,短期来看,这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件“立竿见影”的好事。长期来看,体育场馆的兴建不应该只满足于赛事需求,或是单纯地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尽管很多城市看重的是如何通过修建“标志性”体育场馆来提升城市形象。

我们应该回到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用更加市场化的思维去考虑体育场馆的后续开发运营,以及如何让体育场更好地融入社区、以及城市的整体发展之中。

我认为当前体育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只有选择选择灵活多样的运营方式,挖掘各类体育场馆的商业潜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重要载体作用。在这点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后期运营开发前置图片来源:摄图网

城市进化论: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产业、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场景。根据你的观察,中国城市的大型体育场馆在开发运营上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常雅飞: 对国内城市来讲,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低、后期运营困难依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这也是最主要的挑战。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决策者也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在场馆新建之初就考虑赛后的运营和商业化开发。这一过程中,对体育场馆市场化、商业化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才能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包括前期策划、建筑设计、赛事打造、后期开发的落地方案。目前,国内体育场馆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比较缺乏。

城市进化论: 在国际上,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供中国城市借鉴?

常雅飞:大型体育场馆的后期运营开发应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最开始在西方国家,往往都是围绕某一届重大赛事由政府出资来新建大型体育场馆的。当时政府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场馆的赛事功能上,对后期商业化运营开发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出现了许多失败的先例,包括雅典奥运会,慕尼黑奥运会的许多大型场馆因为运营不善,带来严重的债务负担。

当然,国际上不乏成功的先例。以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为例,当时伦敦政府的申奥口号是“为了下一代”,在新建体育场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其可持续性。

当时,我们花了数年的时间进行前期调研论证,划分出哪些是永久性设施,哪些是临时设施。围绕“拥抱临时”的理念,我们在伦敦规划出140多个临时体育设施,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在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提升了城市品质。

此外,在修建伦敦奥运体育场——伦敦碗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全球观众的需求,当时设计了8万多人的座椅,这些座椅几乎全部采用临时设施来做。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许多材料都可以再回收利用。

在做英超热刺队的主场球馆时,我们前期做了详尽的市场调研和策划,提前确定了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商业化开发的部分。我们还将其进行了“双赛”设计,方便满足后续足球和橄榄球比赛的需求。

同时我们还紧紧围绕赛事体验提升做了大量策划,以吸引更多的球迷、赞助商和投资方,促进体育场馆的良性发展。

在参与设计拉斯维加斯当地一座体育馆时,我们将原本看台角落一个票价很低、体验感较差的区域打造成了一个“天空走廊”,将其进行最大化的商业开发,后来大获赞助商青睐,每年吸引几百万美元的赞助。

总体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相对中国来说,市场化程度更高,运作更加成熟,前期也更加重视场馆商业开发。因此,许多大型体育场馆在举办国际赛事之后依然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3

融入社区和城市发展图片来源:摄图网

城市进化论:根据罗德·希尔德(Rod Sheard)提出的体育场馆“五代进化论”,体育场馆由最初满足基本赛事、观赛需求,到被赋予社交、休闲、商业化、电视转播等功能,再逐步进化至目前的第五代模式——成为城市、社区发展的助推剂。您怎样理解“第五代”体育场馆?

常雅飞:在我看来,“第五代”体育场馆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建筑本身,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通常而言,一座大型体育场馆可以“辐射”3平方公里的范围,它可以帮助老旧城区逃离“塌陷”的边缘。我们在帮伦敦市政府做伦敦奥运会总体规划的时候,就在思考这片场馆能够给附近的社区留下什么,它是否能够振兴这片社区,而不是成为城市的负担。于是现在,我们看到在新的大型体育场馆与设施的带动下,伦敦的许多破败社区重新焕发出活力。

目前,国际上许多城市都在提体育名城。我认为判断一座体育名城的主要标准是:第一这座城市要有国际顶级赛事;第二要有顶级的战队;第三是社区体育要相对成熟。而新一代的体育场馆需要满足顶级赛事、顶级战队和社区体育发展的需求。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将体育场馆打造成集运动、娱乐和生活一体的“超级街区”,保持场馆功能性、在地文化特性与商业属性之间的平衡。

在世界建筑设计领域有这样一句话:专业是国际的,设计是本土的(expertise global, designs local)。我们充分考虑体育场馆的全生命周期,将其融入大的城市发展战略,引进国际的先进经验与专业,做出符合本地文化与消费需求的设计。

因此,我们细分出不同的专业领域,包括建筑设计、赛事打造、活动规划等,保障无论是赛事还是平时,无论是社区层面还是城市发展层面,体育场馆都能得到有效的、可持续性的利用。

+4

赛事体验是“造血”的关键图片来源:NBA中国官网

城市进化论:您对于增强体育场馆自身“造血功能”有哪些建议?

常雅飞:增强体育场馆后期的“造血”功能需要从一开始就引入更加专业的评估与决策体系。要从前期的调研、立项、设计等阶段,充分以后期运营开发为核心,形成整体的解决方案。

同时,大型体育场馆的开发运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更离不开政府与市场化企业更加紧密的合作。在规划设计大型体育场馆的时候,决策者需要更多地倾听来自合作企业、潜在投资者、未来计划进驻该场馆的俱乐部的声音。

更为重要的是,体育场馆必须提供更好的赛事体验,这是后期增强“造血”功能的关键。就像是NBA的许多球馆,依靠精彩的赛事,成功建立起了以广告费和转播收入为核心的收入分成体系。同时依靠门票收入、赛事周边收入、以及举办商业活动的收入,营收持续增加,进一步反哺,促进赛事体验的提升,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三、四十年前,体育场馆的开发建设上更多地被归入了工程设计领域。场馆的动线设计、看台的设计、座椅的设计更多沿用的是工程设计的思维,对于赛事体验的重视不够。如今,以赛事体验为核心的理念占据了主流,体育场馆越来越注重人的体验,赛事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商业服务也越来越精准化。

最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体育场馆的活力与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往往需要1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尤其是体育消费市场的培育。

因此,对于想要举办大运会等国际赛事的城市来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契机,不断培养壮大本地的体育俱乐部,发展社区体育,引领全民体育,提供高水平的训练设施,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成熟的体育消费市场。

文字 | 谢陶

原标题:《对话 | 城市大型体育场馆如何“造血”》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借到东风的高空风能

■谈股论经■文兴沪深股市已经连续下跌五周了。抱团股也早就散伙了,以后继续抱团的概率不小,但眼下肯定没戏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