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跟踪短线北向资金 洞悉机会与风险

金融投资报 2021-03-20 00:52 大字

■他山之石

■韩忠益

经历春节后的大幅回调后,最近大盘止跌反弹,北向资金也终结流出态势(周五受利空侵袭又变净流出),已连续8个交易日净流入,抄底意愿十分强烈。但什么是北向资金?北向资金到底是不是境外流入的资金?是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其实是国内资金?北向资金的作用几何?对于这些问题投资者莫衷一是,有时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今天试图梳理一下。

首先,外资进入A股,可以通过沪深港通和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三种方式来实现。

北向资金与北上资金是同一个意思。有的人喜欢叫“北向资金”,也有人用“北上资金”表达。在股市中,“南”就代表中国香港,“北”则代表大陆。北向资金或北上资金就是指从香港往北买入深市跟沪市的资金;反之,南向资金就是指从沪深两地买入香港股票的资金。

北向资金大体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长线资金,像国际养老金,比如挪威养老金、加拿大年金等为代表的国家主权基金,以及阿布扎比投资局、淡马锡等。这类机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换手率比较低,对市场波动不敏感,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信仰者。

第二部分是以对冲基金、量化交易策略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的中长线资金。这部分资金既善于捕捉市场短线机会,对看好的标的也愿意长期持有,当然不一定像第一部分的长线资金持股可以达十年以上。

第三部分是游资。有一些国内的游资,利用香港的低融资成本,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买卖国内的股票。这部分资金主要是国内资金绕道香港,穿了马甲,再回炒A股。这部分资金其实比较复杂。因为在大陆,资本流动是受到管制的,并不是自由流动的;但中国香港的资本则是自由流动的,人民币升值时会有很多香港资金和国际资金通过各种非正常渠道进入内地,博取人民币升值的收益。这部分资金我们都可称之谓“游资”或“热钱”。他们有的托管在外资银行席位,有的托管在外资投行席位,也有的托管在中资券商席位。我们现在看到的北向资金每天流进流出,主要就是指这部分资金,因为他们最活跃。他们通常采用短线操作模式,每周都会换一批个股热炒一把,然后像旋风一样换下一批个股。笔者认识的一些机构朋友称,他们的公司甚至有专门的炒手常驻香港,而这种炒手手法凶悍,往往行走在操纵股价的灰色地带,之所以不敢在内地操作,就是为了躲避监管。

分辨出三种北向资金的“投资风格”后,我们会发现,由于“习性”不同,北向资金中有纯套利的,这部分资金对汇率波动非常敏感,当人民币升值,他们就大概率流入;人民币贬值,他们则大概率流出。道理蛮简单:在股价没有波动的前提下,若人民币进入升值趋势,那么买入A股后,后面能换回的美元就多;反之,人民币如果进入贬值通道,外资就会选择流出。另一长线资金是喜欢抱团核心资产的。经过去年抱团股的疯狂,大家都知道了北向资金更喜欢核心资产股,而核心资产股有三大特点:一是所在行业发展成熟,并且在产业链上具有高溢价的位置,这样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二是所处行业壁垒高,护城河比较宽,保证了短时间内很难有新的竞争者介入。三是表现在公司财务上,拥有持续且稳定的高ROE。上述第一部分长线资金,大多会按这个思路选股。他们喜欢布局价值股,热衷于买入市值偏大的股票以及A股中稀缺的板块。这些资金应该都可以归纳到第一部分资金里。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是其中最活跃的游资到底会买什么股票。目前北向资金可以参与的个股有1473家左右,北向资金持股占比3%及以上的大约有358家。最近一段时间,抱团股进入下跌通道了,对上述第一部分的长线资金来说,他们也许并不在意短线的涨跌,但如果中小投资者能够了解3%这个重要阈值,再根据占比排名的机构席位性质到底是属于上述分类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还是第三部分作出判断——如果是属于交易型的第二或者第三部分,那么大概率可以判断他们所持的股票不但潜伏着北向资金,而且该股如果下跌,则可越跌越买。

于是,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既然北向资金分长线(少动)和中短线(活跃)两种情况,随着抱团股的熄火、长线资金蛰伏,那些快进快出、高频交易、每周更换热门品种的北向资金中的最活跃资金,就会成为市场风向标。也许有人会说,北向资金规模远不及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对市场走向没有那么大的作用。确实,从体量上看,北向资金作用有限,但历史反复证明,北向资金是聪明钱,具有先知先觉能力。当他们大量买入A股时,市场表现大概率向好;若是北向资金短期内集中抛售出逃,那么这很可能预示着A股将出现调整或疲软,投资者就要注意防范风险。

综上所述,当北向资金净买入时,贴近他们的节奏及时跟进操作是最佳交易策略。具体的“贴近”步骤很简单,每天收盘后,去网上查一查北向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不但要看当天的数据,还要注意一个月来、一周以来的数据;当然,如果能每天跟踪一下成交榜上的前十大净买额,那就更加细致到位了。

新闻推荐

违规套取贷款购房存风险“贷款中介”诱导需警惕

■本报记者吉雪娇在“经营贷”“消费贷”的掩护下,近期,部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在其背后,部分“贷款中介”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