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节奏为什么时松时紧
■ 贺宛男
近期,IPO企业惊现撤回潮,引发市场严重关切。
据统计,截至3月18日,科创板终止审核公司数达到92家,其中今年新增终止审核公司为28家,占总数的30%,更达到去年全年(51家)的半数以上。
同样截至3月18日,创业板今年终止审核公司数已达43家。而自去年8月创业板实行注册制以来,终止撤回的仅为23家。即今年两个半月,撤回终止IPO企业已相当于去年5个月的近两倍。
加上沪市主板和深市中小板4家企业终止审核,今年内终止撤回IPO公司共75家。
相比之下,截止3月18日,科创板上会29家,2家未通过;创业板上会54家,2家未通过;主板和中小板上会27家,2家未通过、2家取消审核。两市合计上会110家,过会102家。尽管过会率高达92.7%,但过会的102家与撤回终止的75家,比例为58:42。简而言之,有超过4成的企业被清退出IPO市场。
这在A股历史上极为罕见!终止撤回的原因形形色色、不胜枚举。
如3月17日上会科创板被否的上海康鹏科技,其兄弟公司犯罪行为的风险隐患、多起安全事故和环保违法事项拖累业绩等问题被逐一追问。3月18日上会科创板被否的福建汇川物联,被问及公司毛利率高于同行可比公司,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会否逐步下降?又如新三板转板的无锡尚沃医疗,去年9月29日已过会,今年3月2日被保荐机构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原因是更新后的财务数据由预增转为同比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尚沃医疗未对该差异情况进行合理说明,该公司因经营业绩与预测存在较大差异而遭监管警示。
更有一些IPO项目据称是因为地方政府或者投资机构“赶鸭子上架”。
据财经媒体记者梳理发现,科创板终止审核的28家企业,除2家被否外,26家主动“撤单”者竟然有12家在收到一轮问询后,尚未回复便匆忙“退场”,占比高达46.15%;6家企业回复一轮问询后“弃考”,占比37.5%;经得起二轮、三轮、四轮问询,而后退出的企业分别为5家、2家、1家。科创板不是硬核企业,科创板的定位不应该是“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较高的科技创新企业”?不要说“符合国家战略”,何以连“问”都经不起一问?
这场撤回潮的起因是,监管部门随机抽查IPO申报企业,20家被抽中现场检查的竟有16家“当场吓个半死”,主动撤回,比例高达80%。
其实,类似的情形在A股市场决非绝无仅有。
记得2020年4月,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抽中86家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有84家完成现场检查,全部查出存在问题。其中1家企业被移送稽查调查,采取36个月内不受理该企业股票发行申请的监管措施。这家名为“江西绿巨人”的企业,保荐人为万联证券,现场查出的问题包括“2016年至2018年大量更改银行流水对手方名称、摘要、明细账记录;未完整披露关联方及其贷款走账、资金拆借等资金往来情况等等”。细思极恐,“大量更改银行流水”居然也混进A股圈钱…… (下转5版)
新闻推荐
■社论为APP借贷业务划定安全航道,并非完全否定其积极意义,而是要趋利避害,引导其走上规范化、健康化之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