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新的方式 新的年味

成都日报 2021-02-10 01:25 大字

胡一峰

2021年春节马上要到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地纷纷倡导“就地过年”,从机票、旅店等预订情况来看,这一倡议被广泛接受。看来,往日外地人“瞬间”消失的城市春节景象,今年将有所改变。异乡成了故乡,亲人无法团聚,年味如何维系?身在他乡的旅人,又如何感受春节的快乐?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上一个春节,当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地扩张其毒氛,也是从那时起,互联网更全面深刻地深入社会方方面面。当线下生活按下了“暂停键”,线上日子迅速补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完成了情感寄托。“就地过年”,虽无法走亲访友、阖族聚餐,视频拜年、“云团圆”等代之而起。这几年流行的“抢红包”“集福卡”等网络新年俗也会掀起新一轮热潮。

年味的本质

是情感寄托与价值认同

春节最集中地表达着中国人的生活愿景和情感诉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如果说每一个节日都收纳着至少一份情感,那么,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大的情感收纳箱

年味之“味”,本质上是综合性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也是具有深层次心理基础的价值认同。“味”可直观感受,难理性阐述,非身入其中者无法体会,故也可视为文化践行及其感受的产物。节日是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实践形式,在社会建构和个人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正是通过对节日的参与和体验,渐渐读懂生活、融入社会、认同他人、确认自我。节日犹如我们生命里的界碑,记录着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标识着个人社会关系的变化,铭刻着情感历程上的脚步。

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是春节。春节最集中地表达着中国人的生活愿景和情感诉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如果说每一个节日都收纳着至少一份情感,那么,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大的情感收纳箱。在外在形态上,节日是一系列以社会文化秩序为基础的约定俗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年俗告诉我们如何正确打开春节,规范春节期间的言行举止和情感表达方式。

年俗是年味最直接最广泛的载体。正是在接纳年俗、遵行年俗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年味,也参与了年味的制造与传播。“团圆”这一春节最重要的特征,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规范,蕴含了中国人对生活最深层的价值期盼。相应地,作为春节民俗文化集中表现的“年味”,体现了中国人最大的价值公约数。我们眷恋“年味”、享受“年味”,其实是在分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情怀;我们怀念“年味”、盼望“年味”,本质上是表达对中华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认同。

互联网催生着网络新年俗

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又让物理空间相隔较远的人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变得亲密无间。同时,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创造的新空间里,传统年俗发生着深刻改变,新的年味则在孕育生长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们有了更广阔的流动空间和更多职业选择,人口大规模流动,背井离乡的人多了,对团圆的渴求也更加强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流行语,就是这一心态的集中反映。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又让物理空间相隔较远的人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变得亲密无间。同时,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创造的新空间里,传统年俗发生着深刻改变,新的年味则在孕育生长。

比如,贴窗花是许多地方的过年习俗之一。以前住平房或矮楼,贴了窗花,邻居或路过的人都能欣赏。城镇化建设大潮下,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高楼。即便是三层楼外窗上的窗花,路人恐怕也不易欣赏。但人们可以把贴了窗花的窗户拍下来发在朋友圈,与更多亲朋好友分享。同理,无法回乡的朋友,举起手机,就可以把自己在异乡所见所闻,通过网络与家人分享。再如,好几年前便有人提出“看春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新年俗;也有人提出到过年时电影院看“春节档”,也可归为“新年俗”,2020年春节期间,《囧妈》等电影改为网络首映,又让这种新出现没多久的年俗获得了更新的形态。借助于网络制造的“无间空间”,不同地方的人“围坐”一起看电影、看春晚也变得轻而易举。

这几年,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新年俗”不断涌现。有报道称,集五福、云拜年、抢红包、全家游已被票选为21世纪“新四大年俗”。其中三项都与互联网有关。2018年春节期间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中国人新年俗报告》指出,全球2.51亿网友通过手机集齐了“五福”,全球有21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亿户家庭,参与了春节抢红包。有知乎网友说,“我这新买了手机时刻准备着。哪位老铁知道今年什么时候开始集五福啊?春节除了看春晚、吃饺子,我感觉集五福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年俗了。”支付宝数据显示,五年里超6亿人参与“集福”,全民“扫福”超过400亿人次。1月26日,抖音与央视春晚联合宣布,抖音成为2021年春晚独家互动合作伙伴,准备了“新春贺岁照”“万物拜年”等50多款具有节日特色的视频拍摄玩法,或许“短视频拜年”也将作为新年俗正式登台。从当面拜年到电话拜年,再从短信拜年到微信拜年,直至短视频拜年,不仅是过年问候形式的变迁,而且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礼物。有互联网的加持,异地过年的人们依然可以收获红包、祝福,享受独特而浓郁的年味。

提升“互联网+年味”的

精神内涵

用户生产内容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生产的重要特点和规律,也应成为年俗创新的重要路径。我国幅员辽阔,所谓“十里不同俗”,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白山黑水与天府之国,丰富多彩的地域年俗为网络文化提供了原料

当然,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年味”不仅意味着物质丰盛,也不单是浅陋的放纵,更应是精神陶冶和美感熏陶。网络新年俗无疑为春节生活带来了乐趣。不过,有的“新年俗”具有浓郁的商业气息,带有过深的消费文化烙印。有的“新年俗”过于倚重虚拟文化,容易抑制人们春节期间的现实参与感。以许多人热衷的抢红包为例,发红包的年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可追溯到唐朝。不论长辈给晚辈发,还是晚辈给长辈发,都寄托了祝福、感恩等丰富的情感内涵。反观当下的网上抢红包,多了几分热烈,却少了一些温情。更有甚者,以抢到红包价值高低衡量年过得值不值,明显偏离了红包年俗的文化底蕴。春节期间低头抢红包、冷落身边人的新闻报道更是时有所闻,本是给年味添彩的活动,结果却适得其反。从“就地过年”的背景下思考这一问题,就更应强调“红包”的情感内涵。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互联网对年俗的改造及其成果,更不是倡导“断网”过年。相反,应从更深刻的层面看到“互联网+年俗”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用户生产内容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生产的重要特点和规律,也应成为年俗创新的重要路径。我国幅员辽阔,所谓“十里不同俗”,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白山黑水与天府之国,丰富多彩的地域年俗为网络文化提供了原料。尤其是在这个被疫情所困、大多数人宅在家里的春节,更应该畅通人们抒发情感、展现个性的网络平台,调动用户生产内容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培育和引导网络主播、UP主等多样化主体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属于自己的“年味”,以网民群体中蕴藏着的无穷无尽、源源不断的创意、智慧和力量,提升网络新年俗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不但有助于人们感受更丰富的年味,而且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互相了解和认同,形成包容和谐的春节氛围。

前些年,每逢春节前后,常听到人感叹“年味变淡了”。这几年,随着传统文化传承越来越受重视,乡间民俗得到更科学的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再次展现,生活的“老味道”以时代的新方式逐渐复归,许多人欣喜地发现“年味又变浓了”。我想,如果把年味比作一锅鸡汤,煨得它香浓扑鼻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火热的真情。在这个“就地过年”的春节,除了借力网络慰藉心灵,还应该在街头、公园给那些外地口音的朋友一个善意的微笑,哪怕隔着口罩,同样可以感受到年的味道。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新闻推荐

靠卖充电宝实现近千亿市值,这家出海的中国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记者|徐诗琪2011年的一场饭局上,小有成就的跨境电商卖家们围坐一团,兴致盎然地讨论着“如何实现一美元向全球包邮卖鼠标,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