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环境优黄山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新阶段现代化新黄山建设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为此,本报开设“展望十四五”栏目,全面报道全市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奋力开启新征程的干劲和决心,在全市上下凝聚起奋力前行的磅礴力量。
随着各区县“两会”陆续开幕,各区县如何开好局?在“十四五”期间又有哪些重点谋划?如何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作为、崛起赶超?即日起本报推出“展望十四五”之“聚焦区县两会”专题,敬请关注。
本报讯1月18日起,黄山区“两会”相继开幕,亮出2020年和“十三五”发展的成绩单,并就“十四五”开好局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好步,谋篇布局。
“十三五”时期是黄山区综合实力跃升最明显、产业发展质效最突出、人民生活改善最显著的时期之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跨过百亿元台阶,从75.04亿元增加到118亿元,年均增长6.3%。生态优势愈加彰显。主要生态指标保持全国前列,太平湖水质达Ⅱ类水质标准,主要河流水质达Ⅲ类水质标准。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融入杭州都市圈步伐加快,与杭州市富阳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城乡面貌焕发新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池黄高铁、芜黄高速开工建设,S603环太平湖俞家隧道·共幸大桥及接线工程建成通车。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民生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持续加强,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黄山区将按照“三个前列”“一个快于”(即总量指标走在全市前列、人均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生态指标走在全国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快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发展要求,全力打造“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环境优”的美丽中国先行区。计划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5%和8%左右。
推进“三化融合”。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旅游全域化、农业精致化,加快形成具有黄山区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三大主导产业链式集聚,重点打造省级磁性新材料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区,稳步构建经开区大集群、产业园小集聚的格局,实现规上工业企业100户、规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三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100亿元的目标。推动旅游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休闲康养旅居游”转变,积极推进景城一体化,“旅游+”运动休闲、康养旅居等多业态融合,创新“三类四全”旅游产品,加快智慧旅游、精品旅游建设,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全域旅游目的地。推动农业特色化、绿色化、小产区化生产,持续推进“五个一”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建设一批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争创省级全产业链示范县(区),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绿色产业集聚地。
落实“六项战略”。坚持绿色发展、产业支撑、能力提升、数字牵引、开放融合、民生为本战略,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大力推进“科创+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全面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积极推动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全产业链、全要素、全领域融合,深度参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杭州都市圈发展,不断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全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构建“八大体系”。即生态保护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创新驱动体系、协同发展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实施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文化事业和综合交通、城市功能和养老服务能力提升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积极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持续提升组团发展联动性,以更快速度推进“一体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系。
·胡晓发·
新闻推荐
阅读提示2020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创历史新高,开放走向纵深的上海,吸引全球企业“用脚投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球企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