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一座因钢厂而兴的城市 如何守住青山绿水?

澎湃新闻 2020-12-11 21:49 大字

福建三明,因工业而兴,先有工业,后有城市。

1957年起,三明大搞工业建设,1958年三明钢铁厂建成,逐步成为这座城市的工业摇篮,钢铁产业为三明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然而,钢厂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烟尘铺天盖地成为常态,1979年三明市被国家列为“75个全国重点污染城市之一”,老三明人开玩笑称“每年要吸一块砖”。三明市山水环抱。?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三明市山水环抱。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如今,走在三明市区,沙溪河水清澈,道路旁绿树掩映,中老年人在河边垂钓,远山环抱着这座城市。三明也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享有“中国绿都”的美誉。

根据三明市官方数据,至2019年底,三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73%,是全国最绿城市之一;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第25位、福建省第一;连续多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99.5%以上。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跟随上海“小三线”建设者走访三明市区、泰宁县和清流县,沿途满眼见绿,不时有老人感叹三明是个养人的好地方。

这座因钢厂而兴的城市,曾经烟雾滚滚,如今山青水绿,其间经历了什么?

环保放在第一位,钢厂绿色转型

转变,首先出现在钢厂。三钢集团中板厂车间内景。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悦 图

三钢集团中板厂车间内景。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悦 图

12月9日,记者走进福建省三钢集团厂区,其前身为三明钢铁厂。中板生产线上,火红的钢坯通过连铸机,即将进行轧制,整个厂区敞亮干净。这里已成为3A级工业旅游景区,厂区空气优良率常年达99%以上。

从“傻大黑粗”、烟尘四起,到“福建省观光工厂”“第一批福建省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三钢的转变源于对环保的重视。在三钢展览馆,墙上写着一句话,“作为城市钢厂,三钢始终把环保工作视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三钢负责人介绍,2000年以来,三钢开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绿色转型之路,先后投入资金近30亿元,对环保设施、厂区道路景观等进行全面改造,并不断深化管理改革,推动传统企业“老树发新枝”。

能源管理方面,三钢遵循节约、清洁、安全、经济的发展方针,组建能源管理中心,利用信息技术、EMS系统对二次能源和动力介质进行统一调度和指挥,实现能源流的合理调配、输送,投建干熄焦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装置,提升能源利用率。

企业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环保“倒逼”之下,三钢转型“绿色钢铁”,走出了高质量发展和循环经济模式,一年产钢量可达1200万吨,自发电比例提升30%,设备运行效率提高4%,产生效益约8亿元。三钢集团中板厂车间内,工人正在维修设备。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悦 图

三钢集团中板厂车间内,工人正在维修设备。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悦 图

产业转型,培育新经济

除了三钢致力于打造清洁型工厂,三明也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绿色产业。

近年来,三明持续用清洁工艺、环保技术等新装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项目,三明市近八成工业企业完成了技改,关闭淘汰了一批产能落后、排污不达标的企业。

三明市科技局局长李荣安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三明经济环境已有极大改善,但有些地方还是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寻找一条路。”这条路就是科技创新。

12月6日,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在生态新城正式开园。园内首个落地项目就是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是北京与福建石墨烯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现已有3家企业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进行石墨烯产业领域“研发代工”合作,并已引进北京2家企业投资建设石墨烯产业项目。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于12月6日开园。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悦 图

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于12月6日开园。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悦 图

三明市委副书记、市长余红胜表示,科技园是三明市高位嫁接中关村高端科技资源的有效载体,对三明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开园当天,44家入驻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企业签约,总投资58.23亿元,预计年产值或营收72.85亿元、税收5.9亿元;13个入驻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产业基地项目“云开工”,总投资45.26亿元,预计年产值105.2亿元、税收6.8亿元。

下一步,科技园将依托中关村全国30多个合作城市和地区,链接全国创新网络及国际创新枢纽资源,结合三明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能互联、生命健康等三大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创新孵化、软件设计等产业,以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促进三明新旧动能转换发展为发展导向,构建具有中关村特色的三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以绿为底色,探索生态发展之路

三明市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地处闽中和闽西北结合部,峰峦叠嶂,溪流众多,“绿”是三明天然的优势。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下,这一方好山水如何守住?三明市江滨公园景色。?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三明市江滨公园景色。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目前,三明共划定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等面积1500多万亩,全市受保护国土面积达36%,全市每年植树造林20多万亩,初步形成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三明市依山傍水。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三明市依山傍水。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三明也正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抓手,持续做实做足“绿色三明”文章,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持续探索推出一批符合三明实际的改革举措,着力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系统。泰宁县内山峦叠嶂。 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泰宁县内山峦叠嶂。 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以三明泰宁县为例,泰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江求荣介绍,过去,县里为了发展经济,兴建造纸厂、化工厂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泰宁县决定发展旅游业,通过改革改制清退一批污染企业,“我们要经济效益,也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他表示,泰宁县正探索生态发展道路,走旅游主导型发展路线,把发展旅游这一“无烟产业”作为保护环境的最大举措。在构建生态治理体系方面,泰宁县从源头上保护林木资源,主动将林木采伐指标从原来的20万立方米逐年缩减至5万立方米以下;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泰宁县走旅游主导型发展路线。 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泰宁县走旅游主导型发展路线。 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泰宁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1%,PM2.5常年保持在15微克/m3以下。同时,泰宁先后创下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品牌,创造了全国第五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泰宁路径。这个人口14万的县城,全县游客接待量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达671.3万人次,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超全县GDP的1/3,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

泰宁的绿色发展并非个案。近年来,三明通过整合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培育休闲旅居、培训研学、文化美食、医养结合等业态,推动文旅与康养、医养、会展融合发展。

对于三明的生态现状,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李文敢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三明是一个林深水美人长寿的好地方,三明的山是绿野青山,三明的水是源头活水,三明的景是闽中胜景。”(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2020年近千家私募机构管理人“消失”,整顿力度进一步加大

12月11日,中国证券基金业投资协会再次公布注销17家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根据中基协官网公布的《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