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南宁高新区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 做强创新引擎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南宁晚报 2020-12-09 13:32 大字

?一批又一批高新企业入驻南宁高新区本报记者林灵摄

■本报记者凌剑伊

每一座国家级高新区,都肩负着扛鼎时代的责任,目的是打造代言城市力量的形象名片。他们不仅是城市的高科技产业中心,还汇聚着时代最具活力的新经济模式。

今年6月10日,南宁力合科技创新中心落地南宁高新区;2019年12月6日,和德科创中心落户南宁高新区;再往前追溯,2016年,具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科技园与南宁高新区合作设立的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在明月湖畔落户。经过4年多的发展,南宁与北京中关村合作的运营载体从“一基地”拓展为“一基地(创新示范基地明月湖区+相思湖区)、一中心、一园区(科技园)”,运营载体面积达到20.26万平方米,7平方公里的南宁·中关村科技园正加快建设。

如今,南宁高新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迸发出无限的潜力动能,成为南宁市乃至广西强创新的新引擎,激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不绝动力。

厚植热土搭建创新生态系统,参与企业成长每一步

中午12时,位于武鸣区沃柑种植基地的种植户小罗正在地里给沃柑喷洒农药,他拿出手机在“耘眼”中输入农药登记证号时,跳出一个信息:农药需重新进行复配检测,随后,“耘眼”“专家”还给出了新的配方。小罗手中的小程序是由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农技服务平台,该平台能够识别几十种常见病虫害,识别准确率98%以上,它成为了农业种植户的“随身管家”。

“2018年,‘耘眼’正式上线。如今,它就像我们一个正在不断成长的孩子,更是我们对未来农业的一个探索和梦想。”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筱东说。该公司入驻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3年来,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双软认证企业,目前已服务全国超过5000个生产基地520万亩土地。

慧云信息公司的发展其实也是南宁·中关村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发挥孵化器作用,将“创新金蛋”孵出小鸡,到以加速器助力“小鸡”企业茁壮成长,再到依托产业园培育一批“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4年多来,南宁·中关村通过载体空间和专业服务,不断完善孵化培育链条,为企业成长的每一步助力,也为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份,南宁·中关村从京津冀、粤港澳、长江三角洲累计引进及本土培育325家高科技企业,其中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和3家广西瞪羚企业及5家广西、南宁瞪羚培育入库企业,新三板挂牌3家,累计取得650余项知识产权。尤为令人振奋的是,今年1—9月,南宁·中关村营业收入达63.57亿元,预计本年南宁·中关村入驻企业整体营收将达到100亿元。

同时,南宁·中关村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科技广场、联东U谷南宁高新科技创新谷等项目均在有序建设中,并已陆续签约计划入驻产业项目,示范带动效应有望进一步显现。截至目前,南宁·中关村已引进行业重点企业100家,入驻孵化创新团队208家。

科创极核发挥科创策源最强动能,形成国际科创新地标

从打开地图导航,到外卖点餐,再到车库里停车,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后,这样的“创新极核”项目也可以在南宁落地生根。

由南宁新技术产业建设开发公司负责建设,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的和德科创中心是高新区集聚新动能的又一力作。据悉,该中心围绕南宁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导向,将形成集研发办公、创业成长、产业育成等于一体的创新功能区,重点打造“产业技术研发、创业孵化育成、国际人才引培、科技服务集散、新兴业态生成”五大功能,打造面向东盟、领衔西部、辐射全区的“创新极核”,形成国际科创新地标。目前已引进广西区块链科创园、国千总部基地智能科技产业园、北斗导航应用创新平台和北斗开放实验室、众册生物科技等重点企业和项目。

其中,广西区块链科创园已入驻企业超20家,正在洽谈企业40多家,并即将启动区块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孵化器建设,打造广西区块链技术聚合地。广西北斗天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由国防科技大学博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博士后黄文德牵头在南宁成立,汇集各知名高校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建设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应用创新平台和北斗开放实验室,为北斗系统的推广应用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技术支撑,持续发展中国-东盟北斗国际化应用。

乘“智”而上智能制造不断汇聚,成创新人才“蓄水池”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这片不足50平方公里的创业热土,智能制造不断汇聚,成为创新人才的“蓄水池”。

以南宁·中关村为例,该基地大力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引进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及引进6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名“万人计划”专家、3名“八桂学者”和19名南宁市高层次人才,与广西3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累计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8500余名。高科技创新人才纷纷落户南宁,是南宁市打造“强创新”的一个缩影。如今,南宁高新区正乘“智”而上,绘就一幅创新创业新篇章。

人才引不引得来,留不留得住,干不干得好,关键看服务。为进一步优化南宁高新区营商环境,有效解决高层次人才居住问题,南宁印发了《南宁高新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出台支持青年人才留邕的一系列落地政策。

此外,高新区开展政策兑现工作,完成拨付标准化认定工作、技术创新平台、企业争创荣誉、购买科技保险奖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奖励超3000万元。针对科技创新券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多次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券政策专题宣讲和培训,举办“南宁产业创新赋能大会”等创新系列活动,加快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助力双创载体、创新企业、服务机构加强互动交流。

稳步推进吸引科技企业集聚,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据介绍,今年以来,南宁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强首府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载体建设和服务提升为抓手,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稳步推进强创新各项工作。

目前,南宁市围绕“一轴、两带、多中心”布局,正加快建设成为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在南宁市区内,已经形成“一心六片四组团”的工业空间布局。南宁高新区作为六大片区之一,已经聚集25089家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9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8家,上市挂牌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642家。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高新区各项强创新的工作指标任务均在稳步推进中。其中已引进落地中关村高科技项目7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个)的70%;已引进广西珞桂节能环保研究院、南宁轨道交通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多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家)的75%;力合星空(南宁)孵化器已入孵企业9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家)的90%;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5人(个)的全年目标任务已顺利完成;瞪羚企业保有量为13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为3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有量为319家;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

新闻推荐

印度:为13亿人建立生物识别数据库

2009年,印度政府推出了一个名为Aadhaar的计划,采集每个居民的指纹、虹膜信息,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居民生物识别数据库。2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