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产改”,期待“春色满园”
江苏探索的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我们期待更多地方涌现出更多样、更丰富的经验,期待全国“产改”“春色满园”。
为技师与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搭建“立交桥”;为道路清障员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工作室建立联盟搭建平台;推动企业与职工签订技术创新专项合同……近期《工人日报》推出“江苏‘产改’进行时”系列报道,介绍江苏省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新经验、新探索。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与亿万产业工人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作为制造业大省、产业工人大省,江苏有2300万名产业工人,但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人才仅占20%,非公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产业工人队伍现状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尚有一定差距。
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是“产改”的总体思路。江苏的方案聚焦制约产业工人发展的机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环境生态等全方位发力,努力打破制约产业工人成长进步的现实藩篱。
把职工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作为发力点,把制约发展最直接、最突出的短板作为突破口,这是江苏的经验之一。比如,道路清障员是伴随高速公路发展而出现的新兴职业,由于长期缺乏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工找不到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的方向。江苏交通控股公司下属的宁沪高速公路公司,历时一年编制出130万字的“清障岗位技能鉴定体系”,填补了行业空白,更让相关职工有奔头、看到希望。
企业是产业工人的聚集地,对制约产业工人发展的矛盾感受最敏锐,对怎么改也更有发言权。江苏“产改”面向基层、面向企业。比如,在一些高科技企业,技能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技术工人成为高级技师后,就遇到职业“天花板”,缺乏继续成长的内生动力。在江苏实施改革的相关公司,量身定制了10级晋升阶梯和5级发展通道,并为技师和工程师跨界发展搭建“立交桥”,大大激发了技能人才的职业进取心,提升了技能人才的职业成就感。
各地情况有别、企业问题各异,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江苏坚持地方试点注重全面性、带动性,企业试点注重创特色、出亮点,部门试点注重攻难关、解难题。比如,针对职工在技改创新中的作用长期被企业忽视的问题,江苏着力在不同地方、不同企业探索不同的改革路径。有的企业探索推广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推动企业健全按技术、贡献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有的企业尝试在技术职称上越级评定,有的企业则在奖励模式上寻求突破,都收到不错的成效。
时下,各地“产改”在持续推进,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举措。“产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际推行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困难与阻力。各地只有多为“行”找方法,少为“不行”找借口,才能切实推进改革的前行。
在探索中创新,在务实中落实。江苏探索的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我们期待更多地方涌现出更多样、更丰富的经验,期待全国“产改”“春色满园”。
新闻推荐
今年小贷行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状况如何呢?央行发布的2020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