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粮仓”黑河报告:粮食加工企业的原粮为何难以保障供应
近日,黑龙江黑河市统计局对外公布了全市粮食加工业情况调研报告。今年7月份,市统计局工业科对这座“大豆之乡、北国粮仓”的全部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和5家典型的规模以下粮食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
2019年,黑河全市粮食产量517万吨,其中:大豆总产量255万吨,占粮食总产量49.3%;玉米总产量208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0.2%;小麦2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5.2%。
不过,在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除北安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能满负荷生产以外,其他企业都不能全年满负荷生产,有8家企业生产5个月以上,有3家企业只能生产5个月以下,剩下的2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规模以下粮食加工业方面,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下粮食加工企业233家,营业收入12.6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500万元以上只有31家,多数为小微企业,主要从事豆腐房、原始榨油等,以及烧酒厂和小的面粉厂等,受资金和原材料季节性因素只能间断性生产。
黑河市统计局此次在分析当前存在的困难时指出,全市很多面粉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主要原因是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例如,嫩江县鸿兴面粉有限公司和五大连池市开发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能力均为10万吨,由于收不到小麦,只能加工2万吨面粉。造成不能满负荷生产的原因:种植小麦对于农户来说效益远不如种植玉米和大豆,玉米和大豆都有国家补贴,小麦没有补贴,所以小麦种植面积比重很小。另据调查,随着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工企业原粮成本不断上涨,全市小麦粉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1.7%,在粮食加工行业中利润率最低。
另外,黑河市粮食加工转化率低。截止2019年,该市粮食加工企业粮食转化率为30%,而全国粮食转化率为88%,河南粮食转化率达到90%以上。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造成粮食原料的利用效率低。全市大豆加工仅限素质品的生产,油脂产品仅为色拉油生产,就连新型加工制品也停留在蛋白质的加工阶段。这些加工产品不仅质量不稳定,而且缺乏行业相关政策制度制约,使得其在市场竞争力严重受限。
二是企业规模过小。全市大部分企业不仅规模很小,生产能力低下,而且原料提供基地、生产加工基地之间结合不紧密,加工综合能力弱,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及未形成系列化产品生产能力。这造成很多加工企业开工时原料不足,缺乏综合调控能力,抵御市场风险性差,另外由于技术落后,产品的质量不高。如果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改进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就会提高竞争力。
三是资金短缺。到了收粮季节,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想去银行贷款,无抵押物给银行,导致银行贷款资金也有限,所以企业原粮储备量不足,从而造成全市粮食加工企业的原粮无法保障供应,企业就无法正常生产。如翔河油脂公司年加工能力30万吨,仅原料收购每年就需要6亿多元,企业只能最多融到2亿元,一年最多生产4个月。
四是企业粮食收储成本高。在国内收购粮食,需面对千家万户,原料到达厂内需包装、运输、储存等费用,每收购一吨粮食约需收储费用75元。在沿海,每吨大豆到达车间的费用不足25元。所以全市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加大规模加工急需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黑河市统计局就此提出,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粮食加工业良性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采取多种渠道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建议对重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政府可以采取贴息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收购资金信贷支持。同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农牧业产业化担保基金,各级政府可采取资金注入、补助、补贴、入股等方式予以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生产性自有资金投入,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通过龙头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促进全县粮食加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从根本上加快全市粮食加工业的良性发展。(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双11”迎来第12年。记者近日从多家电商平台了解到,今年各大电商提前拉开“双11”预售大幕,通过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