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内外兼修”构建新发展格局 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汉中日报 2020-09-25 09:16 大字

新华社记者 姜琳 刘红霞 新发展格局正在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热词”。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备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梗阻?下一步应从何处着力?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扭住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

“中国有14亿人口,将中等收入群体在4亿人基础上持续扩大,再充分发挥剩下10亿人的消费潜力,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绝对是巨大的。”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会议室,院长王昌林亮出观点。

“超大规模市场是联通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优势。要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就要紧紧扭住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他说。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具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和条件。数据显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王昌林表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具有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应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让大家“有钱花”“敢花钱”。

针对投资需求,他认为,应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特别是更好畅通资金向实体经济流通的渠道,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使企业“想投资”“能投资”“敢投资”。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生产力。通过保障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让更多人提高收入、升级消费,从而拉动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王昌林说。

在他看来,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将创新驱动作为主攻方向 “生产是整个经济循环的起点。”王昌林表示,从供给侧看,要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梗阻和堵点。

持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是解决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

王昌林认为,当前形势下,应稳定制造业发展,将稳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动强链、补链、固链,维护产业安全;针对其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发展壮大新动能,从而改善供给结构,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他表示,破除流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机制性、技术性障碍,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也是需要着眼之处。

当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和“卡脖子”问题,制约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循环。必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要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攻方向,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市场需求去创新,大力提升活力和竞争力,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趋势,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王昌林说。

他特别指出,自主创新还要善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探索构建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走开放创新道路。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支撑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采访中,王昌林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放眼未来,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我们要将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强大支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王昌林说。

眼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新型分工方式、新型产业链价值链和区域化供需网络正在兴起,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循环中大有可为。

王昌林建议,一方面,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扩大进口,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集聚更多高质量外资企业,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业和市场循环关系。

另一方面,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与相关国家之间形成合理分工和良性循环关系。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较大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做好打持久战的应对准备,不等不靠,立足自身、深远谋划、主动调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王昌林说。

他表示,以国内发展基本趋势不断向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新闻推荐

数字货币进行封闭测试

早报9月24日讯在9月24日第九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数字人民币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