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二甲双胍 下一个阿司匹林级的神药?

家庭生活报 2020-08-25 01:14 大字

与青蒿素一样,二甲双胍也来源于一种植物——紫丁香。

二甲双胍最近很忙。8月20日,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这次采购涉及到了很多药品,其中,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患者最常使用的药物,收获了大量关注,因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数量多达29家,所以此次集中采购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换句话说,药品价格成为了大家最关注的点。从目前的数据来看,0.25g规格的盐酸二甲双胍,84片只要1.29元。换算一下,每片只要一分钱多一点。

如此便宜的价格和神奇的功效,会让二甲双胍成为下一个阿司匹林吗?

A 二甲双胍的前世今生与青蒿素来源于青蒿一样,二甲双胍也来源于一种植物——山羊豆(又名紫丁香)。这是一种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糖尿病在胰岛素发明之前是个绝症,无药可治。1922年,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低毒的胍类生物碱,即山羊豆素。随后又找到一系列的胍类衍生物。法国糖尿病学家Jean Sterne被认为是发现二甲双胍作用的关键人物,他首次进行了二甲双胍的人体研究,并给它取名为“Glucophage”(葡萄糖吞噬者)。1929年,二甲双胍诞生了。

但是二甲双胍有点生不逢时,1922年科学家班丁发现了胰岛素。胰岛素是个时代巨星,它发出的耀眼光芒,完全掩盖了二甲双胍。几乎所有医生都认为:糖尿病被完全攻克了。但是随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也出现了许多不良作用,而且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所以需要更多、更好的抗糖尿病药物,于是业界又掀起了降糖药物研发的热潮。就这样双胍家族重新被人重视起来。

上世纪中叶,二甲双胍在法国上市,苯乙双胍在美国上市,丁双胍则在德国上市。1957年,随着二甲双胍开始在临床上应用,人类与糖尿病抗争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波三折,对于二甲双胍来说也是起起落落,1968年一项研究结果提示,苯乙双胍可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这样在70年代末,苯乙双胍和丁双胍几乎完全退出了市场,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难免不受牵连,也被建议退市,也再次陷入被冷落的境地。

但是,随后陆续进行的国际研究发现和我国的 30 多年临床应用显示,二甲双胍因为分子结构不同,它不会抑制乳酸的释放和氧化,导致的乳酸酸中毒发生率也远远低于它的两个“兄弟”,是相当安全的药物。

1995年,美国FDA批准二甲双胍上市,一直使用至今,而且大量研究证实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可以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代谢,逆转前期糖尿病。

可以说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一大功臣。

B 万能神药随着研究的深入,二甲双胍众多降糖外的功效被发现: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假性黑棘皮症、促进青少年的身高增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肿瘤风险,还能防衰老和老年痴呆。

此外还有其他的亮点:1.调节肠道菌群;2.心血管保护作用;3.降低青春期前肥胖儿童的BMI;4.抗肿瘤作用;5.抗感染作用;6.防止腹主动脉瘤的进展;7.延长寿命;8.降低胆结石发病率;9.治疗脆性X综合征;10.抗炎作用。

由此可见,二甲双胍能通过一系列机制发挥降糖外作用,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所以,二甲双胍也被人们捧为“神药”。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关二甲双胍的各种功能,看着相当神奇,其实大多数都只有细胞学、动物实验的证据。

以最吸引人的“益寿延年”为例,目前只有动物试验证据。很显然,人不是小鼠,一个药物能延长小鼠的寿命,不见得就能延长人的寿命。

即便在动物实验中,虽然最早实验显示二甲双胍能将某种小鼠的寿命延长40%,但在后续的实验中,对于其他种系的小鼠,寿命也只延长了4%~6%。

更要命的是,如果剂量过高,造成肾损伤,小鼠的寿命还会减少14% 。

C 不可忽视的副作用虽然二甲双胍是糖尿病的常用药,但也不要因为它“神药”的光环而忽略了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这绝对不是可以买来当“保健品”日常服用的“灵丹妙药”。

胍类药物会导致严重的乳酸酸中毒症,对于有慢性肾病的患者,临床实践中都会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比较谨慎。对于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需要注意监测乳酸酸中毒。

二甲双胍的另一个副作用是继发性维生素 B12

缺乏。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在使用二甲双胍之后,会降低肠道对维生素 B12的吸收,导致体内维生素 B12缺乏。而维生素 B12

缺乏的缺乏,又可导致或促成其他一系列的病症,如记忆下降、注意力受损、神经元变性、贫血等等。

临床上对于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需要注意血常规中的平均红细胞体积指标 (MCV),该指标正常范围为 76~96fl,如果高于这个范围,就需要怀疑是维生素B12

缺乏所导致的贫血。最后,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乘风破浪的二甲双胍,有机会成为下一个阿司匹林吗?

只能说,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

当人类世界的狂热粉丝为了二甲双胍的进击而啧啧称奇时,顶流二甲双胍“本人”的内心也许只是微微一笑,表示“很惭愧,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们期待更多的可能性,但在没有获得临床试验的证据前,它的亮点也只停留在“可能性”阶段,需要对潜在不良反应有所警惕。 (宗合)

新闻推荐

任期再创纪录难掩安倍执政隐忧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继去年11月打破累计在任时长纪录后,24日又打破连续在任时长纪录,成为无可争议的日本史上“最长命”首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