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态势良好主要指标增长 青岛金融“加速跑”
□本报记者 白晓
8月11日,青岛市举行上半年金融业运行情况发布会。今年以来,青岛市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金融业主要指标逆势增长。上半年,青岛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17.3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GDP增速7.7个百分点,增速居国民经济十大行业首位。金融业实现全口径税收89.6亿元,同比增长5.4%,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升,为推动青岛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贡献了金融力量。
服务实体“量增价降”
今年上半年,青岛市金融业增速领跑,贷款结构优化,服务实体的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青岛市本外币存款余额20316.7亿元,同比增长15.5%;比年初增加2440.3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20314.3亿元,同比增长15.5%,比年初增加2104.3亿元。人民币存贷款增速达到16%。青岛市成为全省首个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两万亿元的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新增贷款中,156亿元流向了制造业,扭转了去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下降的趋势。其中,为制造业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达123亿元,占制造业贷款增量的79%。
在量增的同时,还实现了价降。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顾延善介绍,今年以来,企业的融资贷款利率在持续下降,按照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加权平均利率为4.36%,分别较年初和同期下降0.52和0.85个百分点。
针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创新推出融资产品,强化银企对接、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积极为小微企业纾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2.8%,是各项贷款增速的2倍多;比年初增加189亿元,同比多增65亿元。
“比如我们推动青岛银行、青岛农商银行创新使用央行再贷款资金设立‘食宜贷’产品,主要是对餐饮企业进行支持,累计为286家餐饮企业发放贷款2.1亿元,利率低至3.8%,带动就业1309人。”顾延善说。
优质金融资源加速集聚
上半年,青岛在创投风投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创投风投机构快速聚集的趋势更加明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青岛辖区在中基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数量、管理基金规模分别为311家、656只、94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42.6%、33.8%,各项增幅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其中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成为金融圈的共识,带动了优质金融资源的加速集聚。其中,兴华公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填补山东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空白。青银理财获得银保监会筹建批复。聚量融资租赁、山东鲁花融资租赁、鲁花商业保理、鲁花道生资本等12个项目落地,实缴注册资本41.1亿元。全国最大的保赔险保险人——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在青岛设立分部取得积极进展。
金融开放合作也取得了新成效。上半年,青岛市共引进QFLP基金管理人3家,QFLP基金1只。以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模式运营的外资股权投资基金——青岛交银海控科创股权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完成注册,成为山东自贸区首家QFLP基金。深化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战略,五市共同签署《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资本赋能胶东城市产业项目,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两区”成金融业“新热土”
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正日渐成为青岛金融业的“新热土”,金融机构纷至沓来、金融活水持续流入、创新成果显著。
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王锋介绍,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已累计为上合示范区发放贷款超过100亿元,33家金融机构签约上合示范区金融服务中心,11家金融机构已进驻。
去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批复青岛试点十项外汇政策,以支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截至今年6月末,10项试点政策全部落地,共发生试点业务922笔,累计金额44亿美元。据悉,试点政策主要涵盖直接投资、外债等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涉及跨境资金汇兑与使用、外汇账户开立等具体环节,政策范围覆盖青岛全市。
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获批以来,对金融机构的“磁吸效应”不断显现,截至目前,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共新增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126家。其中,银行机构设立自贸区支行6家、保险类机构2家、基金类机构35家。
截至目前,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的金融创新成果已达10余项,其中包括青岛银行办理全国首笔中国—新加坡货币互换项下新元融资业务、成功落地山东省首笔以“坚戈”为结算货币的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为外贸企业融资提供支持;青岛农商银行办理山东自贸区内首笔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结汇业务、首笔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业务;青岛港首笔保税项下现货质押融资业务落地等。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郑明达)针对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华为进一步限制措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8日说,中方坚决反对美方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