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座小镇的改革史 读哲贵《金乡》 □周洋
相较于宏大叙事的历史书籍,我更愿意去读那些关注时代大潮中小人物命运的书。看他们的人生选择、喜乐悲欢,常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可以说,读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在阅读我们自己。温州作家哲贵在蹲点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两年之后,写出长篇非虚构作品《金乡》,真实再现了小镇金乡四十年来的改革史,其中传递出来的深层内涵,值得反复回味和体悟。
在当代作家中,哲贵的创作称得上独具一格,他把目光聚焦于中国富人群体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世界,旨在探寻他们与这个时代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塑造出温州“信河街”的富人群像,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先富群体脸谱化的刻板印象。有了此前积累的丰富经验,在选择金乡传奇的主人公时,他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商界能人。比如,以研制电动汽车名扬天下的叶文贵,有“中国包机第一人”美誉的王均瑶,徽章大王陈加枢,纵横房地产市场的“儒商”杨介生,等等。在哲贵看来,“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近四十年金乡的成就”,同时,他也不无深刻地指出,金乡或者中国的不足之处也在他们身上展露无遗。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成功人士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或许就是制约他们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比如叶文贵,他身上那股敢闯、敢试、敢冒尖的冲劲,使他在黑龙江当知青时就依靠办工厂积攒了“第一桶金”。但他的悲剧也在于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冒尖意识,他在1990年凭借一己之力造出当时第一台电动汽车,可在燃油动力汽车大行其道的年月里,电动汽车只能锁在车库里,任其锈迹斑斑直至报废。对此,哲贵写下这样的感慨:“时间可以掩盖一切,却无法抹去这段距离,这或许便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更是这个时代与叶文贵之间的距离。”
毋庸讳言,这些驰骋商界的时代骄子在小镇金乡是居于金字塔顶端的上流人物。但在哲贵眼中,这只是金乡硬币的其中一面。他要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一个完整的金乡,就必须面对那些凡俗生活中的普通人,写出他们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或许,那里才有金乡真正的根与魂。书中《税务官陈彦柏坚定而温暖的小理想》就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动。陈彦柏是小镇税务局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过着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生活,眼看着亲弟弟在广州开公司一年产值两个亿,他却不为所动,满足于下班后与朋友一起喝啤酒、吃海鲜的生活。虽然他一直把经商能人叶文贵视作偶像,但坦言自己没有主动离开体制的勇气,只想安安稳稳地领一份薪水直到光荣退休。他承认这是性格使然,再者,拥有体制内的身份,可以使他在社会上不被故意刁难。这番话说得诚恳却又略带伤感。在哲贵笔下,陈彦柏豪爽仗义且公私分明,愿为朋友两肋插刀,但从不拿手中的权力做交易。他在一次醉饮后向哲贵吐露心声:“我只想做一个金乡人,做一个金乡小人物,有经济保障、过温暖小日子的金乡人。”这又何尝不是许多普通人的心愿呢?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这样的小确幸值得尊敬。
面对金乡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哲贵由一个观察者、书写者,慢慢融入其中,成为深爱着金乡这块土地的朝圣者、布道者。从城隍庙到护城河,从特色小吃到传唱的童谣,作者试图从这些风俗人情中发现一种蕴藏于民间的信仰的力量,从而找到那把解开金乡人性格密码的钥匙。他由稳固厚重的金乡古城墙,联想到两类截然不同的金乡人,一类渴望冲出城墙,去闯荡外面的世界;另一类安分守己,拥有极强的故土情结。是离城出击还是恋城固守?这本无可厚非。无论做出何种选择,秉持成熟理性的态度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诚如哲贵在书中所言:“有形的城墙被拆掉了,无形的城墙依然完好地保存在金乡人的血液里和思维里。如果每个金乡人的血液和思维里都保存着一座城墙,那么,每一个金乡人便拥有一份固守家园的淡定和拥抱世界的勇气。”
《金乡》
作者:哲贵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内容简介:本书以温州金乡镇为样本,见证与反思中国近四十年巨变。温州和这个地区涌现出来的温州商人,是四十年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符号。回望与反思金乡的人事,也是回望和梳理中国这四十年来的得与失。理解金乡,就是理解温州模式,也可以说是理解了四十年里的中国。本书以人物为线,讲述他们的成败故事和金乡风物。
新闻推荐
蓝天白云下,车轮环绕着绿水青山,勾勒出独特的高原风情,这是环湖电动汽车挑战赛带给人们的视觉盛宴。7月25日21时30分,首辆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