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拿工资,还很专业 “编外员工”刷新项目开工速度
廖河江(右)了解项目施工推进情况
火热的七月,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一片工地上机器轰鸣,两幢钢结构厂房已拔地而起。
这是明森医疗新建生产基地项目施工现场。找了好一会儿,记者才从一片清一色红色安全帽下找到廖河江,他站在工地的一角,正在跟施工负责人沟通建设上的各种细节,不时还跟身旁的工友熟稔地打着招呼,看不出来他竟然是合作区管委会投资促进部副部长,倒更像企业的一分子。
“多亏了他,不然我们现在估计还在办手续。”明森医疗行政部主任吕志军笑着告诉记者,“他都成我们的编外员工了,不拿工资,还很专业!”
没水没电没放线?
一份专业清单明明白白
刚刚接到明森医疗新建生产基地项目“服务专员”的任务,廖河江心里直打鼓:这是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整个扩产项目都是仓促上马,没有前期规划,没有要素保障,却要在最短时间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压力山大啊!”他说。
明森医疗是专门从事生产、销售一次性医用耗材的企业。自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公司已连续数月满负荷生产,仅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日生产量便达到了12万—13万只,先后被国家、省、市纳入疫情防控重点物资保障企业名单。
“随着全球疫情的进展,医用防护物资的需求在未来将会持续,我们不仅要保障医用防护用品的市场供应,还承担着国家战略储备的任务。”据吕志军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于今年3月临时决定上马二期工程,新投资1亿元,在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内新建N95口罩、防护服及高分子医用耗材制品生产线,项目建成后不仅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口罩生产供应商,还将让公司的产品直接提档升级。
但是,扩产项目在此前并未提上议事日程,对企业来说,从选址到规划再到各种行政许可、厂房建设环节等一系列手续纷繁复杂,项目所在的地块也是临时确定,各种要素均不完善,没水、没电、青苗没处理,更没放红线。从何开始?怎样确保最快的速度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大家都是一头雾水。
正在此时,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启动了“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以及服务专员一对一贴身联络制度,要求服务专员牵头,提前介入并协助项目方开展项目立项备案、工商、环评、安评、消防手续办理,协调要素保障、建设规划等各种事项,并全程代(协)办项目建设中的所有手续。廖河江则是分配给明森医疗的“贴身保姆”。
“别担心,我们一起干。”说完这话,廖河江便和同事一头扎进了各种资料中。一天后,一份专业的清单让企业高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开玩笑吧?1个多月就能进场开工?我们预计至少要半年!”仔细看清单,大家的怀疑逐渐散去:项目工作所需流程全部按先后顺序逐项排列,每一项所需时间、负责部门、需要什么手续、哪些必须由企业提供、哪些可以同时进行、园区管委会如何支持,全部列得清清楚楚。清单末尾还附有服务专班全体成员通讯录,其中廖河江作为一对一服务专员,任何问题都可联系他协调解决。“没想到,如此专业,还如此贴心,我们心里一下子就有底了!”吕志军表示。
跑工地跑手续跑协调
刷新“最快开工”纪录
清单出了,这1个多月的时限,让廖河江如一根绷紧的弦,毕竟从园区成立以来,从来没有一个项目要求如此高的效率。“承诺已经做了,咬着牙也得完成。”他迅速牵头组建了项目协调服务小组,从项目服务部、规划建设部、要素保障部抽取专业人员分工协作,确定了原则:能帮企业代办的,就由专业的人员来办,尽量让每一个环节都不走弯路,一次过关。
规划方案设计是第一步,也是最复杂、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而企业只提供了一个设计单位的电话,居然就全部搞定了。“我们对规划方案设计要求并不专业,那段时间又要忙生产保供应,所以全部交给管委会帮我们把关,每个环节只需要审定就可以了。”吕志军表示。据廖河江介绍,从3月中旬开始做规划设计方案,几乎每一个细节都由管委会规划建设部专业人员与设计单位沟通,3月30日便顺利通过图纸审核,4月中旬完成报建。
与此同时,地块界址放线、青苗清理、电力接入、自来水接入等施工前要素保障事项也全部完成,各种事无巨细的手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4月28日,企业通过了建筑质量安全备案并取得了《准予开工通知书》。“我们正在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县,今年县上对构建优质高效政务环境进行了再优化,力推许可‘全程网办’,开展许可审批‘靠前办’,实行许可审批‘加速办’,大力推行‘邮寄办’,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对需要现场勘验的许可事项,主动靠前服务、下沉服务,部分事项办理时限相比法定时限均压缩70%以上。”据廖河江介绍,每天他都要通过微信和电话向企业了解情况,沟通进度,每隔一两天就要到公司或项目现场去一次,收集各种问题,然后辗转于相应的部门,小到场平、填方,大到施工要素保障,他都要一个一个解决。
这时,离拍板决定投资仅仅过去了不到1个半月,创下了蒲江工业园区有史以来从签约到开工最快的纪录。
“开工前还有哪些需要准备的?”“我们研究了政策,可以从这些方面申请优惠……”这边施工现场热火朝天,那边廖河江却并没有轻松下来。“除了继续协调加快施工进度,我们还希望企业在园区能有良好的发展,带动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产业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廖河江表示。
本报记者 陈泳 摄影 胡大田
侧记
“最快纪录”背后的专与勤
立项备案、环评安评、施工规划、要素保障……从一个计划到一张图纸,从一块荒地到一个标准化厂房,经历过项目建设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复杂和艰辛。可当记者问到项目业主——明森医疗公司的感受,几乎每个人都评价:太快了,超乎想象的顺利。
看到廖河江的笔记本,记者才明白了这份顺利背后的不容易:厚厚的本子,如日记般记录了日复一日的工作:“今日需协调事项:……”这是每天清晨写下的计划,每一项后面,表示完成的红钩,以及密密麻麻的备注和总结,则是每天晚上收工后必做的功课。
勤恳,这是记者在廖河江身上最直接的感受,而看不到的,还有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的力度。一个个服务专员奔波于前方,后方还有定期的分析研判会、项目对接会、定期走访、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这份“专”与“勤”的契合,成为了一个个项目快速落地最坚实的保障。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华盛顿7月17日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7日在结束对美国第四条款磋商的声明中说,受新冠疫情重创经济活动影响,预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