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评论员 “第四极”是ZIPF法则的最新形式
□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刘远举
“从长三角与大成渝——同饮一江之水,长江经济带的头尾两端更可以充分利用首尾呼应的协同发展效应,带动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40%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带动整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一个节点性的标志,就是刚刚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成都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发挥区域协作、互为市场的优势,携手共进、连峰成势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关于城市发展,有一个著名的ZIPF(齐普夫)法则。该法则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人口与其城市大小排名之间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三倍,以此类推,为第N大城市人口数量的N倍。
ZIPF法则还有一条补充规则,那就是随着国家人口规模的扩大,首位城市的人口集聚度会因国家总人口增加导致的城市数量增加而降低。简单说来,就是国家越大,人口越多,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度会减少。这是因人口变多,能够维持规模效应的城市变多。同时,距离变大,最大的城市虽然有吸引力,但离家乡太远,人们不愿意去。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更多的地区性大型城市是符合规律的。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ZIPF法则又有了新的形式。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让城市集群逐渐形成。这种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从ZIPF法则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群的地域分布,不少都集中在沿海、东部。但中国幅员辽阔,就为中西部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视为ZIPF法则的最新发展形式。
正是顺应这种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提到推动城市融合,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
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将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和2.36万亿元,人口近亿,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从位置看,成渝地区既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是中国建面向世界链接亚欧的战略通道和门户枢纽;从科研角度看,成渝拥有129所高校、61家科研院所,是全国第五大科教资源集聚区,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成渝地区劳动成本相对低、传统体制壁垒少,营商环境很好,有利于东西部产业转移、投资。成都和重庆原本同省,属于同一文化圈,文化认同度高,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是协同发展的深层次基础。
年轻人总是最敏感的,哪里发展前景好,人就涌向哪里。智联招聘的数据,也反映出这种趋势。根据智联招聘2018、2017年春季招聘的数据,部分准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确有明显提升。比如在全国37个主要城市中,2018年成都的竞争指数由2017年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超过深圳。
从国内来看,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分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四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只有一个中心城市,而京津冀、成渝,有两个中心城市,是双核协同驱动。两地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协作、互为市场的优势,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以市场规模优势、产能规模、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当下,全球政经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经济的内循环成为一个必然的、必要的选择。在这个大背景下,沿海、东部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需要把目光更多地向内,推动形成东西南北四极驱动、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在这个层面上看,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同饮一江之水,占据着长江经济带这个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头尾两端,更可以充分利用长江航运物流的优势,以及国家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政策优势。首尾呼应的协同发展效应,将带动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40%的长江经济带发展,也将带动整个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闻推荐
■刘柯中芯国际上市,引发了很多评论。这里我们不谈股价、市值、估值,不谈中芯国际是会成为另一个中石油还是芯片界的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