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也不香了? 不必过度关注阶段性净值波动

达州晚报 2020-07-16 11:16 大字

本报讯 如今,家庭投资理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也大多靠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然而近期,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一时让投资者大呼意外……

投资者的疑惑

收益率跌至-4.42%,净值降到0.9997。前不久,招行一款“季季开1号”产品将银行理财顶上了“热搜”,成了投资界的标志性事件。“虽然我没有买招行这个‘季季开1号’,但买了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前两天看收益率比刚买的时候降低了不少。”在达城工作的朱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自身投资专业知识不足,这几年她一直都是用闲钱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

“我比较注重资金安全,最早买理财是在3年前,当时银行给的承诺就是保本理财,收益稳定。”朱女士说,“最近发现银行的APP上会给理财产品专门标注不保本的提示,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收益率降低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网上看到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出现了本金亏损的情况,幸好这事没发生在我身上。”说到这,朱女士暗自庆幸,但也颇感疑惑:“难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也不靠谱了?”

中低风险产品也浮亏

据了解,近期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确实刷新了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只赚不赔”的固有印象。

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共有391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面值1元,其中不乏R2级中低风险产品,亏损幅度最大的达到了40%。记者梳理发现,在出现亏损的391只理财产品中,亏损幅度较大的理财产品多为权益类产品,占比在10%以内,投资标的为股票、全球存托凭证等产品。另有346只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比为88.7%,亏损幅度大多在5%以内,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等固定收益证券的理财产品。

“如果银行理财都不能保本,那我就不敢买了。”对此,市民燕先生也有些担心,“最近还在考虑要不要给手里的理财产品续期,万一亏了,我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

债市调整导致负收益

据了解,早在2018年9月,银保监会就要求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同时要求银行根据产品的投资组合不同、同类产品过往业绩和风险水平,将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由低到高至少五级。实践中,固定收益类产品一般属于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那近期部分净值型理财产品为何出现了净值跌破发行价,甚至收益率为负值的情况呢?“银行一直是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在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各类资产中,债券资产占比约60%,债券市场行情涨跌变化会影响理财产品净值变化。”某银行理财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王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业界都一致认定,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主要是由于债券市场调整引起价格波动。浮亏的理财产品投资二级市场债券的比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部分产品成立时间短,在4月价格高位建仓配置较高比例债券,在债券价格下行时,造成本金浮亏。当债券收益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下降,投资于债券的理财产品的净值也随之下降。

投资要参考风险等级

理财产品正在向净值化转型,逐渐过渡为不保本产品。不过当理财产品真的出现了负收益,还是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预期,毕竟大家买理财产品已经习惯了刚性兑付。

对此,王先生提示投资者,除了参考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外,自己也要关注市场变化,了解净值波动的原因。比如,可以根据债券指数的变化来分析当前债券市场价格总体水平,如果在指数高点进入市场,就要做好承受市场波动的心理准备。还可以参照同类产品过往业绩,但要注意的是,理财产品在销售时标注的收益率可能是过去七日或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并不意味着未来也是同样的收益率,历史业绩只能作为参考。

“如今,理财产品的净值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产品的价值,投资者能更直观地看到产品的收益波动和风险。”王先生说,个别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是阶段性正常现象,投资者应秉持理性投资理念,科学合理看待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必过度关注个别产品局部时段的净值变化。

(本报记者 胡健)

新闻推荐

科创板一周年:93只个股翻倍,这只比首日涨10倍的国盾量子还要牛

记者|胡颖君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在万众瞩目中鸣锣开市,首批25家公司集体登台亮相。作为资本市场的试验田,科创板诞生之初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