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 一个真敢作一个真敢评
7月12日,一则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而获奖的消息强势刷屏。网友纷纷质疑该研究远超小学生能力范围。事情发酵数日后有了新进展:7月15日,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宣布撤销其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孩子父亲也出面致歉。事情看似尘埃落定,却仍未能消除公众心中的疑虑。
从“不了解基因” 到1年多完成项目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显示,一个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课题,于2019年3月9日参加第34届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决赛,获得一等奖,并于2019年12月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对此,网友纷纷提出质疑,认为“一名小学生开展的是博士生的课题,这可能吗?”
官网公布的实验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他到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1月9日,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基因”;1月13日就“了解PCR的技术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设计”,并且很快就完成了“基因敲除”的操作。
根据官网公告,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申报日期为201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这意味着,作者从首次“了解基因”到报告成稿,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
“这些概念,说实话很多高中生都一知半解。”江苏一位高中生物老师表示。
父母做研究 孩子拿成果
12日,该新闻引起网络发酵,有人质疑该同学的获奖项目与其父母的研究有关。
实验记录中提到的“陈老师”全名陈勇彬,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抗肿瘤及提高干细胞功能新药筛选等。
“杨老师”则是动物所的另一位研究员杨翠萍。据媒体报道,在2016年获批了一项名为「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科研项目。
“陈老师”和“杨老师”与陈某石是什么关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7月13日消息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本所研究员之子。”这呼应了网友“父母做研究,孩子拿成果”的猜测。
其一等奖被撤销 家长致歉称“过度参与”
舆论质疑急需厘清。此后,云南省科协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相继成立工作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7月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就此事发布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当天,该获奖小学生家长陈勇彬对外发布一封公开信,他表示,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郑重道歉并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
中小学生科创造假 同样要严打
有网友梳理发现,近几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有不少涉及基因、抗癌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科研项目。如重庆两名中学生的论文《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均获得该大赛一等奖。
中学生真的能写出如此前沿、专业的科研论文?有网友发现,其中一篇论文与重庆某医科大学某硕士毕业论文几乎雷同,而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正是该中学生的指导老师。
这些获奖论文的相关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但公众对中小学生科技创新造假的担忧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中小学生科技创新造假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的升学评价制度。长期以来,一些不规范的比赛大行其道,让部分家长、学校趋之若鹜,甚至成为利益输送的黑色产业链,严重破坏教育公平。
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严打中小学生科技创新造假背后的学术不端、利益输送。
还有三年级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大奖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上,除了中科院昆明研究所两位研究员家的六年级孩子引发质疑外,湖北代表队的两名小学生同样引人注目。她们因为研究“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荣获小学组三等奖。网友称这些实验要求逻辑性强且严谨,质疑这么小就敢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肾。
记者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看到,这两名小学生一名5年级,另一名3年级。记者联系了湖北省科协青少年创新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在家长或者导师的帮助下,孩子独立完成的作品都可以。
15日,负责项目审核的武汉科学技术馆表示,此事正在核实调查。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日报、澎湃新闻等
新闻推荐
兵贵神速!首批科创50ETF已上报,华夏、易方达等4家公募争饮“头啖汤”
记者|张晓云科创板开市一周年到来之际,一款涨跌幅20%的ETF新产品即将诞生。7月15日,证监会网站显示,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