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习惯了 自带保温杯时
一本看似不合时宜的书,让深陷欲望洪流中的现代人黯然神伤,不自觉间为那些曾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按下了暂停键,难得的是,她不喊口号,也并非说教,没有刻意炮制金句或是心灵鸡汤,而是以科学探索的精神,来剖析这个现代社会的全新命题,并试着寻找解决的方式,理论结合实践,而最终是为了思考人生。读书的过程,好像一场从如临大敌到暗自倾心直至知音难觅的心路历程。
1.
这本书大约会成为朋友圈里所有微商的噩梦吧。
一年一度的电商年中促销刚刚落幕,微信视频号里,马云老师毫无保留地为千千万万女性消费者点赞,“她们是阿里巴巴成功的秘诀。”
是呵,“女人为父母,为孩子,为丈夫而买,但男人只为自己买”,这话听起来没有任何毛病。毋庸置疑,女性,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经济驱动力。从电商大鳄,到小小微商,无不做足了女性消费心理研究的功课,在营销案例中上演各种“攻心术”。
传统促销的“基本款”依然行之有效:
大促销,错过一次,后悔一年。
凑单拼折扣,买的越多越划算。
5折秒杀!心跳加速!
今年超火的神仙款,没有你就输了。
更多促销文案已经上升到润物细无声的高级阶段:
工作累了,忙里偷闲买点啥;难得休假,抓紧时间清空购物车。
今天的业绩不错,要奖励自己;工作不如意,当然还是要买买买。
生活如此幸福,要锦上添花;人生实苦,买买买是最好的甜点。
纵观社交平台中最火爆的营销金句,你会发现,“真理”永远掌握在卖家手中。仿佛买买买,是一把万能钥匙,没有什么问题是它解决不了的。
就在此时,一本看似“不合时宜”的书出现了。《不购买的习惯》,仅书名就足以让深陷欲望洪流中的现代人黯然神伤,不自觉间为那些曾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按下了暂停键,难得的是,她不喊口号,也并非说教,没有刻意炮制金句或是心灵鸡汤,而是以科学探索的精神,来剖析这个现代社会的全新命题,并试着寻找解决的方式,理论结合实践,而最终是为了思考人生。读书的过程,好像一场从如临大敌到暗自倾心直至知音难觅的心路历程。
重要的是,她不只写给买家,也写给卖家。别忘了,卖家也都是买家呀。
购买或不购买,都是基于主观意愿的行为,其学术价值何在?
这是一个微观经济学命题:如果不购买,还能从容自在地生活吗?
这也是一场宏观社会学思辨:如果不购买,这个世界会好吗?
开卷有益。
2.
有和无,贫与富,是内涵深刻的相对论。
购买,往往是为了拥有。安全感缺失是现代都市人的通病,拥有物品带来的短暂满足感,确实可以缓解某一时刻的压力。
上班路上买一杯咖啡或茶饮料,中午点一份稍微华丽的快餐,下班路过便利店顺便带上一份小零食,晚上打开视频网站不如给会员卡充个值,这些不起眼的购买,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习惯,很多人在抱怨,明明努力工作也没有买奢侈品,为什么就是没有存款,却忘了那些积少成多的流水账。
其实这些“有”,等同于“无”。无论在物质或是精神层面,它们都并不能让人获得实质的喜悦。唯一的存在感体现在信用卡当月账单的数字上。
还有一些“有”,甚至不如“无”。
跟风而买的流行款衣服与化妆品,送人都拿不出手的促销商品,旅行时购买的可有可无的纪念品,貌似花销不大,但真的没什么用,日积月累,反倒成了家居收纳中的负担。所谓“时髦”,也同时意味着很快就会过时;自己觉得“鸡肋”的东西,自然也不适宜转赠他人;旅行的意义在经历本身,其实并不需要用实物来证明。长此以往,因为不假思索的购买而堆集起的闲置垃圾侵占了生活的空间,形成一种新型焦虑。
这种无效“拥有”带来的心理负荷也会写在脸上,难以掩藏。
很多时候,“无”胜于“有”。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刻,不花钱便是赚到。就算暂时做不到“不购买”,至少能够养成节约的习惯。
从前的女子出嫁时,会准备够穿一生的衣服。听起来像个传奇吧?但很多人都用一生完成了这样的传奇。因为数量有限,穿着与整理都很精心;因为不再购买新衣,就要充分利用每一件衣服的潜在价值,半新不旧的衣服便改成家居服,接下来可以更换里外,到最后还可以裁剪成碎布料;因为衣服的面料和手工都足够好,所以使用的时限也相对较长。在如此不厌其烦量力而为的过程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力与日俱增,带来一份妥帖的安全感。
那是留在旧时光里的记忆,我们不可能回到那样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助推的消费时代。用金钱几乎可以购买到生活所需的一切商品与服务。甚至挑选的过程都是如此轻松。无意中浏览过一顶草帽,大数据会立刻将一百顶款式价位各异的草帽推送到你眼前。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屏幕背后翻云覆雨。金钱的价值无限膨胀,那些能够证明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能力,已经渐渐消失在日常生活里。
用钱来购买生活,还可以美其名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用在工作上,做饭不如点外卖。
维修家具与房屋,这样的活儿完全可以请专业人士来做。
休闲度假,当然要找旅行社,省心又合算。
但其实,没有什么比自己做饭更能检验步骤管理能力,自己动手做简单的维修能够调动智力与体力相互协调,制定个性化的旅行路线与计划,既考验统筹能力,又能带来完美的旅行体验。
但金钱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于是也成为一个人生存能力的象征。但是不能忘记,“并不是因为有了金钱和人的存在才产生了社会,而是由于人和社会的存在才有了金钱。”
法国人不说“穷”,只会说“现在没钱”。在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变化的当下,贫与富都不是固定属性,而是波动的状态。
“暂时没钱”,或许可以帮人找回体内蕴藏的不依赖金钱也能生存下去的本领。“穷”到只剩钱了,也真不是矫情。
这是一个直击灵魂的拷问:
如果没有钱,你怎样证明生而为人的价值?
由此衍生的问题是:如果坚持一周不购买,你还有能力让自己体面地生活吗?
“不购买的一周”,谁敢挑战?
3.
如果不购买,你怎样生活?
这关系到生活的科学,又从科学延伸到了艺术。
三位生活轨迹迥异的志愿者交出了各自的答卷,旁观者却分明从那些细碎的日常中发现了自己。
万事开头难。挑战不购买的第一天,通常都是失败的。
因为准备不足,为了抵御寒风不得不购买了热饮;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还是忍不住购买了零食。
经过简短热身后,生活明显有了变化。
肉眼可见的清晰改变是:库存的物品全部被激活,购物时获得的旅行装赠品,原本都躺在家中某个隐秘的角落里酣眠,等待着保质期过后被清理门户,还有剩余的食物原材料,不起眼的面粉与蔬菜,一夜之间都变得异常醒目起来,只剩瓶底的洗发水,兑了水将它用完。
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前,先做到财务健康吧。清理库存,也是个人财务健康的重要保证,与企业经营异曲同工。
在清理库存的过程中实现财富的增值,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库存的面粉和蔬菜催生了厨艺火花,什锦蔬菜饼极其美味;发现闲置在橱柜里的茶叶,享受到自己泡一壶茶的美好;用现有的扁豆胡萝卜和调味料制作了咖喱,想不到味道特别正;朋友送来的点心如同雪中送炭,从未如此深刻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实验结果显示,有趣的是,最热衷于购买且总在为家人购买的女性,比“只为自己买”的男性更能适应不购买的生活,和由此带来的相互磨合与情感联系。比如,因为在寒风中渴望一杯热水,才醒悟从前事事依赖母亲,以后要记得自己带上保温杯。
如今,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备受推崇。那些能够依靠头脑和双手化腐朽为神奇的人,都自带耀眼的光环。
用白色砂石铺就一片“沙滩”,与白色的屋顶相映,让整座房子透亮了起来,砂石是自己铺的,顶棚上的芦苇席是自己装的;
矮矮的木篱笆底下没有边,几根大木头闲散地放着,篱笆外是小菜园,篱笆里面是小野花,篱笆是自己做的;
一块木质细密的老门板横放下来,便成了户外“茶吧”的桌子,桌子凳子、所有户外家具都是自己打的;
倚墙而生的简易小书架,当然是自己打的;
窄窄的落地窗外,有茂林修竹,造就了无数的惊鸿一瞥,竹子也是自己种的。
能手做的都手做了,让房子与人都结结实实地“长”在了乡野间,于久居钢筋水泥森林的都市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方位户外科普教室,集合了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学等多门学科。
也是艺术殿堂。自然主义诗人频频涌现。
板栗、芹菜、红薯和胡萝卜,都可以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盆栽。
在厨房里种上迷迭香、薰衣草、罗勒和百里香,竟然无意之中构建了一个小型的“斯卡布罗集市”。
将盛开的向日葵插在瓶中,实物模拟凡·高的《向日葵》,则是一场致敬大师的美学实验。大自然教会了我们怎样生存,也启发了我们如何去玩。
当你把生活当做艺术,你自己便也成为艺术家。即使只是换一块颜色不同的清洁布都能带给自己美丽心情,而插一朵鲜花在玻璃瓶中,即能让餐桌瞬间增色。日复一日,如同马拉松的细水长流,考验着耐力,更激发智慧,智勇双全的人总是乐于接受考验,同时收获清新而富足的生活。
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我们始终要面对的细水长流的日子。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日子过成诗,但至少可以努力把每一天都过成一篇条理清晰的日记。
不购买,说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购买。去购买那些可以真正提升生活质量的物品,比如,能够给自己带来健康和活力的食物,能够让人生更充实的书籍,能够重复使用和开发多种功能的家具,能够让人重拾家庭生活乐趣、加深情感联系的烹饪工具。
赚钱,是为了不被金钱左右,不购买,是为了通过合理的购买创造幸福。成为这样的“富”人,并不难。
因为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每个人都天然具备——爱自己。
当你习惯了自带保温杯时,你会发现,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改变。
□刘睿
新闻推荐
记者|庄键编辑|张慧杨悦去年6月27日,一家名为中化工农业科技(下称中化农科)的公司在上海注册成立。这家中国化工集团全资持...